• 粮食战争:霸权支柱背后的隐秘武器

  • ■ 张纬杰

        除了能装90架舰载机的核动力航母和印刷成本只有5~20美分/张的绿色钞票,美国控制全球的方式还有一种:粮食。
        上溯到二战刚结束,粮食短缺是全球普遍现象。当时法国每人每天只能领取两块面包,英国直到1949年还在实行面包、马铃薯和糖果的配给,而整个欧洲更是有数百万人饱受饥饿折磨。此时,附带政治条件的粮食援助,便成为美国的重要地缘政治手段。
        在欧洲,美国把粮食以赊账的方式提供给法国和意大利,以免其倒向苏联。在南亚,巴基斯坦一遭旱灾美国立刻给予粮食援助,听起来充满人道主义的光辉,但主要目的是钳制苏联南下。而隔壁的印度就没那么幸运,因为它在当时反苏战略里的重要性要小得多。
        1954~1956年,粮食援助占了美国对外援助的一半以上。
        当然,随着战后经济复苏,自己能吃饱饭的国家越来越多,美国的粮食武器也紧贴潮流,持续迭代更新。从冷战开始至今,粮食武器一共迭代了三次。
    粮食武器1.0:

    塑料友谊+联合禁运

        所有武器的1.0版本,通常都是简单粗暴,粮食武器也不例外。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已经成为苏联撬动欧洲地缘政治的一把利器,但它却有一个致命弱点:缺粮。
        1972年,一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50个人,但一个苏联农民只能养活7个人,排队买面包是苏联人民生活的常态。为解决粮食问题,苏联政府用核弹修过水库,也发动过群众垦荒,还尝试了给集体农庄放权,但都收效甚微。长期以来,苏联人的吃饭问题一直依赖于进口。
        上世纪70年代初美苏关系缓和,两国粮食贸易重启。于是美国找到苏联:不如你低价卖我石油,我低价卖你粮食。这笔交易看似对美苏是双赢,但其实是美国另有算计。当时苏联正和阿拉伯兄弟如胶似漆,突然跟美国人做生意,无异于公然跳反背叛盟友,在中东多年的经营也将功亏一篑。但率先翻车的反而是美国人:美国的石油只能从苏联买,苏联的粮食却可以从别的地方买。由于全球谷物价格上涨,不光亚非拉兄弟“支援”苏联,连美国的铁杆盟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纷纷把粮食往苏联卖,资本主义阵营的塑料友谊瞬间坍塌。石油短缺的问题没解决,美国国内的农场主还因为出口下挫怨声载道。
        后来,美国总统卡特跟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盟友统一了思想后,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联合禁运”。结果一通操作下来,苏联接下来两年里的实际进口粮食仍然高达3120万吨,只比计划少了10%。美国农业部的报告也直接打脸:禁运仅仅让苏联饲料供给下降2%,而对肉类消费更是几乎没有影响。
        这是因为真正落实禁运的还是只有美国,其他国家都是阳奉阴违,让苏联老大哥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充分感受到了“国际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对政府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卡特总统黯然下台。
    粮食武器2.0:知识产权+产业补贴

        1996年,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阿根廷想到一个还债的新点子:卖大豆,转基因的那种。
        为了增产,阿根廷开始求助于美国孟山都公司,他们开发出的转基因作物不受自己研发的“农达”除草剂影响,“农达”除草剂与“抗农达”转基因作物配合,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
        阿根廷农民纷纷改种转基因大豆,并偷偷在黑市出售转基因种子。对于阿根廷农民的违法行为,孟山都看在眼里但没放在心上,甚至有意放任黑市买卖。阿根廷迅速跻身全球三大大豆种植国之一。
        三年后,眼看韭菜长得差不多高了,孟山都掏出了镰刀。
        1999年,孟山都再次提出向农户收取转基因大豆种子专利费,再次被阿根廷政府拒绝。孟山都这次没有起诉阿根廷农民,反而对身在英国、丹麦、荷兰等阿根廷大豆的欧洲买家提出诉讼,要求它们替阿根廷缴纳专利费。紧接着,欧洲买家对阿根廷大豆的需求大幅减少,大量阿根廷豆农损失惨重。
        虽然阿根廷政府十分愤怒,但在过去几年孟山都的冲击下,阿根廷的本土种子与化肥企业早已批量倒闭,全国90%的大豆田用的都是孟山都的种子,如果不想赔钱,就只能全刨了重新种。最终,阿根廷政府被迫屈服,不仅向孟山都支付了“技术补偿基金”,还允许它在阿根廷申请专利。
        不到10年时间,孟山都就凭借转基因技术,从阿根廷大豆产业的外来户成为最重要的参与者。有意思的是,虽然孟山都表面上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它和美国政府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第二代粮食武器是一套组合拳,除了对外的知识产权大棒,还有对内的大规模产业补贴。1985年,美国把稻米价格直接从每公斤16美分砸到了8美分。美国农民有补贴兜底,泰国农民却只能停产卖地。2005年,愤怒的泰国稻农包围了美国驻曼谷大使馆,抗议美国对泰国稻米市场的倾销。但这种抗议不过以卵击石,因为全球贸易规则本身就是美国制定的。
        虽然美国常抨击他国产业补贴扭曲市场,但补贴起自家农业只能说丧心病狂,除了玉米、水稻、小麦这些基本作物,高粱、花生、棉花也在补贴之列,甚至种向日葵也能拿补贴。
        这第二代粮食武器,让美国直接把别国的饭碗抢到了自己手里。
    粮食武器3.0:农业保险+农业期货

        美国的第三代粮食武器是国际粮价的定价权,这也是它的终极武器
        大宗商品交易一般都采用期货交易模式,其定价也以期货价格为基准。
        依托强大的金融实力,美国不仅可以让全球农产品价格随之起舞,甚至还能通过发达的金融期货实现“人定胜天”。2012年,美国遭遇大旱,88%的玉米地歉收。但诡异的是,美国农民的收入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幅提高,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这种“农业遭灾而农民增收”的现象背后,就是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在发挥作用。
        美国的农业保险覆盖面非常广。以2012年为例,73%的玉米地都有专门的作物收益保险,在这种保险下,就算当年因天灾导致颗粒无收,美国农民平均仍可获得80%的预期收入。此外,美国超过80%的农民都直接或间接地在用农业期货做套期保值。在保险与期货的加持下,2012年农民玉米实际收入竟比预期还增加了30%。
        知识产权、产业补贴,加上强大的金融体系,造就了美国在全球粮食贸易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地位。不过在这套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美国农业本身的发达——2018年,300万美国农民出产的粮食够养活全球20亿人,平均一个美国农民能养活700人。
        那么,为什么美国农业如此发达?它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复制吗?
        在东亚,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在美国,农业却更像是资本密集型甚至能源密集型产业。
        巨大的农业生产力完全是靠钱砸出来的。在美国,农业投资比工业投资还多,每生产1美元农产品需8美元投资,而钢铁工业只需0.5美元。20世纪90年代,农业投资在联邦政府预算中一度仅次于国防开支,居第二位。
        与如此高的资本投入相伴的是巨大的能源消耗。美国每人一年消费的食物,背后都是1吨石油的代价。如果全世界都这样搞农业生产,那么目前全球50%的石油都要用来生产食物,石油储备将在15年内告罄。
        高资本投入与高能源消耗,撑起了美国作为农业超级强国的地位。但这两者的存在都有一个大前提:高度集中的大农场生产模式。东亚人多地少、小农遍地的土地市场中,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复杂性要远远大于北美。更重要的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如果无法得到妥善安置,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美国不存在这个问题。西进运动中,美国一路杀人一路占地,以至于原住民人口如今占总人口不到2%,而国土面积则迅速增加。殖民化碾碎了原住民的生命权与财产权,用最野蛮暴力的方式扫除了土地集中与规模化经营的障碍,从而为绵延至今的美国农业大农场生产模式奠定了基础。这种特殊的历史轨迹使美国农业模式不仅在中国无法复制,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无法复制。
        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都不可能效法美国式农业发展道路。也正因如此,东亚农业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如果说大国博弈是打游戏,那么工业制造业就是装备,金融服务业像是提升装备属性的buff(“魔法”),农业则是墙角那根不起眼的网线——如果连网都连不上,你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据《世界文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