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擘画胜局,蓄势而发

  • ■ 范毅 许辉

        《孙子兵法》也讲:“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通过不懈努力,出奇制胜,擘画一幅胜局图,实则是一个厚积薄发、蓄势而发的过程。在破局时不能忽略优劣转化,在控局时离不开扬长避短。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中,吴国采取“三师疲楚”的方法极具代表性和启发性。吴王阖闾执政之初,励精图治,期望称霸于世,准备大举攻楚,孙武劝阻说:“民劳,未可,待之。”在他看来,待敌我优劣转化之时,才是攻打楚国的时机。伍子胥也是同样看法,他指出一条“三师疲楚”的妙计:“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巧妙之处在于,楚国执政者人数众多但不和,无人敢于担当重任,如果我们吴国将军队分为三支,轮流实施突袭,骚扰楚国边境,一支军队袭扰,楚国必然全军出击,楚军一旦出击,我们吴军立即撤退,楚军一退,我们吴军紧随出击,这样一来,楚军必定因长期奔波于道路而疲惫,我们吴军三支军队轮流出击疲惫楚军,多方接触充分调动楚军,损耗楚军战斗意志。等待楚军人困马乏、麻痹大意之时,吴国三支军队集中在一起,攻其不备,必定大胜。吴王阖闾采纳了这一建议,据史书记载,此后吴军每年都组织三支军队中的一支轮流袭扰楚国边境,以致“楚自昭王即位,无岁不有吴师”。此时,优劣态势已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楚军虽然仍旧强大,但吴军旷日持久的袭扰使其士气低落,更重要的是,楚国上上下下对时势产生了错觉,误判认为吴国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公元前508年,吴楚两军于豫章大战,吴军故意在江面上摆出守卫之势,将主力潜伏在楚军背后,楚军误以为吴军仍然如过去几年一样只是袭扰,没防备这次却不相同,吴军从侧面大举攻来,楚军大败而归。
        破局重在优劣转化。隐藏实力是为了把劣势转化为优势。《百战奇略》中讲:“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打什么目标较为有效,就选择这个目标攻击;什么时间开始、哪个地点进行对我们最合适,就选择这个时间、地点进行;采取哪种方式最容易取得胜利,就果断采用这种方式。优劣态势转化的关键就在于破局时决策方向是否正确。吴国如果不把优劣转化作为可以真正实施进攻的前提条件,如果不采取“三师疲楚”的妙计,恐怕就难以与楚国硬拼取胜。
        粟裕大将破局的能力令人赞叹。1947年,蒋介石调集大军,对华东野战军发动猛攻,粟裕考虑,面对的大部分是国民党军重装部队,硬拼难有胜算,这该如何破局呢?粟裕以钻研打仗、精研地形著称,他在研判形势后决定边打边走,在沂蒙山区牵着国民党军兜圈子。此举令国民党军无处发力、徒劳无功,长期行军后疲惫不堪。之后,国民党出动了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国民党军重装部队在平原作战,火炮威力虽然巨大,但进入山区作战,毫无优势可言,这正中粟裕下怀,粟裕调集部队穿插包围,切断整编第74师与国民党其他部队的联系。之前我军华东野战军一直打打停停,国民党军各级指挥员普遍存在轻敌思想。此时,态势已在粟裕的运筹帷幄之中不同于此前,优劣也在国民党军不觉中发生重大转变。这一破局的过程,为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王牌整编第74师打下了坚实基础。可以讲,若实现不了优劣转化、达不到占尽优势的阶段目标,就难以破局成功。
        控局定要扬长避短。《史记》曰:“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告诫我们,不应硬拼硬碰,而应扬长避短、以己之长击其之短。在孙武看来,楚国称雄江淮地区已久,兵强马壮,国库殷实,战力强悍,盟属众多,这是楚国的长处。吴国兵力不足,战胜敌人的底气不足、信心不够,这是吴国的短处。此种情况下,孙武认为,吴国绝不可与楚国硬拼,只有迷惑和疲惫楚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才最有胜算。孙武冷静分析,清楚地看到,楚国的短处在于执政者人数众多但关系并不和睦,危机时刻不可能有谁敢于站出来勇担重任。吴国恰恰与之相反,自身长处在于国内上下一心,上下同欲,同时,长处也在于国君励精图治。
        《尉缭子》中讲:“正兵贵先,奇兵贵后。”特别是处于弱势一方,更应善于破局和控局,不抢头功,不急不躁,蓄势而发,方可锁定胜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