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廷玉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70周年了。抗美援朝战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些珍贵文物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故事,它们从不同侧面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惊心动魄的伟大历史,折射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的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
现从姜廷玉主编的《解读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一书中遴选出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从文物的视角解读抗美援朝战争,并阐述其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故事。
布满216个弹孔的红旗
这一面不同寻常的红旗格外引人注目。这面红旗长1.12米,宽1米,旗幅上弹痕累累,颜色已褪为土黄色。在旗的旁边,有一幅照片,照片上硝烟冲天,志愿军第68军的战士们正冲向522.1高地。正是在这场战斗中,旗手张世秀,在枪林弹雨中把红旗直插522.1高地以东的大无名高地主峰!
张世秀,湖北宜昌人。1951年2月随部入朝,任志愿军第68军第200师第607团6连副班长。
1953年7月,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张世秀所在6连攻击的目标是522.1高地以东无名高地。张世秀成为光荣的突击队组长兼红旗手。为确保红旗胜利插上主峰,他指定了在自己受伤或牺牲时接任的旗手。
战斗打响后不久,因敌军火力凶狠,张世秀在第三次负伤后昏了过去。后来,张世秀被枪声震醒了!此时,他的双腿已被炸断,无法站立。在顽强意志的支配下,他毅然抓紧旗杆,两眼直瞪着前方,忍着巨大的疼痛艰难地向前爬行。鲜血透过军衣染红了他爬过的土地。敌人的火力向着飘扬的红旗不停地射击,6连的战友们趁势从敌人火力间隙冲了上去!
山顶上终于响起了胜利的军号声。这时张世秀也以惊人的毅力爬到了山顶。在战友们胜利欢呼声中,望着满是弹孔、随风飘动的红旗,张世秀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慢慢地,他合上了双眼。
但那面弹痕累累的红旗却死死地握在他手中,稳稳地矗立在主峰上。
战斗结束后,志愿军领导机关为张世秀追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所在部队专门把这面红旗收藏起来,后转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就是这幅仅1平方米见方的红旗上,有着216个焦黑的弹孔!
打死、打伤214个敌人的步枪
这是一支普通的步马枪,是苏联1944年制造的。它枪管长520毫米,瞄准基准线长420毫米,闭锁方式为机头回转,瞄准具为弧形表尺,圆柱形准星,弹仓可装5发子弹。它确实是一把普通的步马枪,但它又有着极不普通的经历。
抗美援朝战争中,它的主人使用它,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打死、打伤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这一切的不平凡,还要从其主人——优秀狙击手张桃芳说起。
张桃芳,江苏兴化人,农民出身,1952年9月赴朝参战。当时,前沿部队在毛泽东主席“零敲牛皮糖”作战方针指导下,广泛开展冷枪冷炮杀敌活动。张桃芳所在的连队响应上级的号召,开展了争创杀敌“百名狙击手”活动。
张桃芳刻苦钻研狙击技术,抓紧时间观察地形,研究敌人的活动规律,加修射击台,改善射击环境,将敌人难走的道路和经常走的地方统统测好距离、编好号,做固定封锁点,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
正因此,张桃芳的狙击战绩越来越大,很快就被授予“百名狙击手”称号。他所在的班,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平均每人杀敌五六十名,他们全班共杀敌760名,将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军官不敢到前沿来,士兵在工事里抬不起头,连大小便也只好用罐头筒解决,然后再扔到工事外。
“人民英雄坦克” 215号
215号坦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这是一辆苏制T-34型坦克,当年配备乘员5人,车长杨阿如、炮长徐志强、驾驶员陈文奎、装填手兼预备炮长师凤山、无线电员许世德。
1953年7月,志愿军开始了夏季反击战役。在石岘洞北山某高地上,敌人的3辆坦克严重威胁着志愿军的阵地。某部2排排长兼215号坦克车长杨阿如接受上级命令,务必在8日晚9时30分之前消灭346高地上的3辆敌军坦克,配合步兵争夺石岘洞北山。
7日夜,杨阿如率3辆坦克,冒着暴雨开赴前线。潜伏了一天之后,8日黄昏时分,车长指挥215号坦克开火了,连续准确地射击,击毁敌人的M46坦克2辆,击伤1辆,完成了任务。趁着夜色,他们马上把215号坦克继续隐蔽起来。
第三天早上,已经十分疲惫的乘员们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先将自己伪装起来,把泥和草捆在身上,然后爬到几百米以外的山上,把被敌人炮火炸断的树干用绳子拴住,然后捆在腰上往回拖,有时连滚带爬,就这样冒着敌人的炮火往返数次,终于在临近傍晚时聚集了70多根木头,垫平了道路。战斗打响了,他们仅用了11分钟,以44发炮弹的代价,击毁敌M46坦克2辆,地堡12个,机枪巢3个,小口径炮3门。就这样215号坦克顽强坚持战斗三天三夜,胜利地完成战斗任务,安全地撤回后方。在英雄坦克的有力配合下,志愿军最终完全控制了石岘洞北山阵地。
排雷英雄姚显儒使用的钢钳
美军在朝鲜战场使用的地雷多种多样,有方形雷、圆饼雷、碗形雷、瓦形雷、防步兵雷、防坦克雷,还有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脚一绊线就爆炸的平台雷、跳一米高才爆炸的跳雷、绑在树上手一攀着绊丝就炸的手攀雷、爆炸后把阵地照得雪亮的空中照明雷等,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联合国军”走到哪里,地雷就埋到哪里。这些雷成为他们的“护身符”,但对志愿军却形成了严重威胁。
要说起来,也真是奇迹。戳破敌人这些“现代化技术”装备起来的神秘武器,往往并不是什么技术专家,却是从没学过地雷制造技术的普通战士。姚显儒就是这样一位排雷专家。
姚显儒,甘肃省灵台县人,自幼家境贫寒,没上过学,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担任志愿军某部3连8班班长。
1952年2月12日晚,雨雪交加,姚显儒决定带一个战士到敌人的雷区内,探究地雷的奥秘。
在一个生满各种杂草和小树的山坡上,姚显儒刚刚迈过左脚,发现有一条细细的铁丝拦住他的右脚。他左右一看,发觉在离身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方方的东西。于是立刻警觉起来,他小心翼翼地顺着绿色细铁丝走了大约四五米,在一棵矮树下,看到一个绿色的铁盒子——地雷。
姚显儒对身旁的战士说:“你离远些,仔细看我怎么拆。如果我牺牲了,你要接受我的教训,继续努力,一定要把拆雷的方法找出来。”他用手把铁丝轻轻扣住,用钢钳夹断,然后把地雷搬到保险的地方——山顶上敌人挖的交通沟里,开始拆卸。他先看看雷帽,发觉雷帽和雷身是个螺丝口,于是屏住气,一手压着雷身、一手慢慢转动雷帽,把它拧下来。雷帽里有弹簧和撞针,雷身里有雷管和底火。他又仔细端详雷管和雷身衔接的地方,试着拔了拔,拔不动,用手轻轻一拧,雷管拧下来了。他抱起雷身用力向外一抛,没有爆炸,这才放下心来。此时尽管天气很冷,可汗水还是湿透了他的内衣。
此后,姚显儒和他手中的钢钳就开始忙了。他抓紧一切时间研究各种类型雷的拆法并教其他战友拆雷。很快的,姚显儒起雷的方法传遍了各个单位。他们的技术经验不断发展,方法越干越多,越干越巧妙。排雷小组到敌人的前沿阵地,把敌人的地雷成堆地起出来,再悄悄埋设在敌人阵地的交通道路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短短几个月中,共起回地雷227个,破坏地雷300多个,给400多个地雷搬了家,有二十多个敌人被炸死。(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