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医院”:美国海军仁慈级医院船

  • ⊙作者 罗山爱                 

        过去半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有一件“个头最大”的军事卫生勤务装备被“无风三尺浪”的网络狠狠地戏谑了一把,那就是美国海军仁慈级医院船。4月份特朗普总统亲自下令动员两艘仁慈级医院船支援纽约、洛杉矶抗疫,号称“伟大的船”将给深受新冠病毒折磨的民众带去“7万吨(指该船排水量)的希望”。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讲究真相与真功夫的军事圈,服役经年的仁慈级到底管不管用,好不好用,值不值得用,它真的给疫区人民带来“7万吨的希望”了吗?我们不妨拨开的云雾,客观细说这种专用海军医院船的独特价值。

    这玩意有讲究

        由于现代海军任务高度专业化,各种专用舰船也随着产生,最特殊的非战斗舰船则非医院船莫属。尽管大中型战斗舰艇基本有合格军医官或医务士官常驻,但顶多只能应付舰内伤亡和疾病,对于大规模战伤救护或重大伤病,基本只能自求多福或依赖僚舰支援,再不济就得设法拼老命赶到附近友好港口,才能获得正规医疗救治。
        由于医院船是脆弱的高价值目标,一般来说,它都会停泊在交战区域外的固定地点,至于伤员后送由其它部队负责。由于医院船无交战需要,因此在船身设计上都以安全性和容积量为优先考虑。虽然理论上最理想的设计应单独建造医院船专用船体,不过由于成本不低,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也都以现成的油轮船体进行全面改装。除了货轮和油轮外,拥有完善居住设施的邮轮也常被征用为临时医院船。
        20世纪80年代,随着里根总统提出“600艘海军”的总目标并积极干预世界各地冲突热点,忙于“插旗七海”的美国海军对医院船的需求也较为迫切,遂于1983年购买两艘圣克莱门级超级油轮,并借鉴英国皇家海军在马岛战争中的做法,利用模块化技术将两艘油船改装成专业化大型医院船,从而建成了至今世界上最大的仁慈级医院船,分别命名“仁慈”号和“舒适”号。
        1986~1987年,满载排水量为69360吨的姊妹船“仁慈”号和“舒适”号相继服役,分别配属给大西洋和太平洋舰队,平时分别停靠东海岸诺福克和西海岸圣迭戈,由军事海运司令部掌握。以“舒适”号为例,该船全部投入使用最大可展开1000张床位,第一天最多可收治300多名伤员,第二天可收治200名,以后每天可收治100多名伤员。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该船共收治600名伤病员,进行500多例手术,很好地发挥了医疗救助的功能。
    现代医院船作战需求

        医院船强调航海稳定性,就是为了让医疗团队抢救伤员时能获得最接近陆地医院的环境,同时也进一步降低登船伤员的不适感。手术台和病床都装有额外固定绑带,让伤员在船体不稳时仍能安全躺卧,而各式医疗器械也全都有专用固定器,满足医疗小组实施外科手术的最低安全需求。医院船检伤区设计往往与现代综合医院急诊区一致,目的是让送进来的伤员尽快分检受助。除了战伤救护,医院船也都比照陆地医院备有各项专科与次专科所需医疗装备和卫生器材,连化验室和药房都一应俱全。
        在这方面,仁慈级颇具代表性。该船以应付战伤为主,特别强调优化检伤流程及设施,位于船体中段前方的大型直升机甲板前方就有三台直通急诊检伤区(CASREC)的大型电梯,让所有紧急后送的官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检伤急救,避免多次换床搬运和移动等待时间。而且仁慈级设计时就考虑到大规模战伤救护需要,因此初诊检伤区的标准床位就有50床,如果连应急的担架区都纳入,必要时可一次接收近70名各类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或转送轻伤区接受后续治疗。检伤区内,配有5台移动式X光机和3台超声波扫描仪,军医可直接对重伤员进行快速检查。
        为缩短各类精密检查扫描时间,仁慈级的放射科室直接设在急诊检伤区隔壁,包括4台X光机和一台CT机。同样的考虑,外科手术室也直接设在放射科室隔壁,能直接传达判读结果或在必要时进行术中紧急检查。另外,在12间手术室中有一间还配备能够实施血管造影术的专用器材。换言之,仁慈级医院船其实和陆地大型医学中心所能提供的医疗能力相去无几,船内不仅有外科,还有牙科、眼科、康复科和相关设备。也就是说一艘仁慈级医院船就能够包办绝大部分官兵的医疗需求。
    抗疫之战,只能是“配角”

        有句话说的好,“病急乱投医”。既然仁慈级医院船堪称“海上方舟”,2020年3月开始在美国泛滥的新冠疫情,缺乏专业知识的民众、媒体加上政客们,自然对其寄予厚望,而真正知道内情的美国海军却有口难辩。据美国“第一防务”网站称,出于选情考虑,总统特朗普多次催促五角大楼出动“仁慈”号和“舒适”号,“快把王牌打出去”。无奈之下,美国海军匆忙安排“舒适”号前往纽约,“仁慈”号去洛杉矶。由于两艘船服役超过35年,且前身是油轮,因此机械可靠性不高,以至于接到驰援命令后,美国海军不得不紧急安排修理船保障,进而耽误了行程。
        仁慈级虽说是现代化的“海上医院”,但“对付”新冠肺炎只能说“看上去很美”。《纽约时报》称,纽约和洛杉矶市民本指望这两个“大块头”去收治大量新冠肺炎患者,因为电视里天天宣传它们每艘都有多达千张病床,还有一个隔离病房。但真相是这些医院船都为战争伤员尤其创伤患者准备,旨在为美军远征作战提供一种海上移动外科医疗平台,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都侧重于创伤护理和外科手术,而不是传染病防治,船上也没有负压病房,因此并不适合新冠肺炎等呼吸类传染病的治疗和护理。
        更要命的是,船内密封性很强,而且很多病床是上下铺甚至是叠成四层,病患之间空间很小,隔离条件难以达标,再加上船内多数地方通道狭窄,有的地方需扶着金属栏杆通过,新冠病毒可在上面存活数小时,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比发生新冠肺炎病毒群体性感染的“钻石公主”号邮轮的情况还要差。另外,还存在医疗垃圾和病患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难怪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和海军领导人屡次明确表态,海军医院船不会用于新冠患者的治疗。
        此次抗疫大战中,这两艘医院船均已“开门营业”,不过只能屈尊“配角”,作为普通患者的转诊医院起辅助作用。据悉,“舒适”号和“仁慈”号医院船医护人员最高可达1200人,多数来自海军医疗中心,涵盖普通外科、骨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和眼科等多个专业,但独独缺少传染科。美军联合参谋部军医主任弗里德里希斯准将在5月份给公众上“科普课”,“不要高估医院船救治新冠肺炎的能力”。后来的实践证明,医院船有船员被确诊感染,导致收治能力进一步“腰斩”。果然,在纽约帮忙的“舒适”号医院船尽管带去880名医护人员,但军方规定送诊病患必须没有确诊新冠肺炎,导致“开业”前三天只接收了27名病人,被纽约诺思韦尔医疗中心负责人迈克尔·道林怒斥为“一个笑话”。直到4月30日该船离开纽约,收治病人也仅182人。
    任务变化与展望

        虽说抗疫铩羽而归,但医院船之于美国海军的价值却没打折扣,毕竟具有强大独立救护能力的仁慈级除了满足作战,也非常适合执行大规模人道救援任务或应付紧急医疗情况。仁慈级曾在2015年前往牙买加和加勒比海地区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人道救援。特别是在今天拥有正规医院船的国家屈指可数的情况下,运用医院船实施另类军事外交,就成为别国难以杯葛的绝佳方式。
        即便在经费紧张的当下,鉴于医院船在平战交汇的灰色状态中能发挥强大影响力,美国海军在性能要求方面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髙。2020年6月12日,美国海军部官员透露,现役仁慈级医院船航速太慢,对于今天进展快速的冲突节奏来说往往缓不济急。况且对不照规矩来的非国家武装集团来说,毫无自卫能力却满载高价值有生力量和各式医疗器材的仁慈级绝对是“薄皮大馅包子”,不咬一口才怪呢。再者,由于仁慈级设计时并未考虑到船艇换乘需求,因此只能用直升机接送伤员,导致单位时间吞吐量无法大幅提升。因此在未来医院船设计中将比照两栖登陆舰设计,让医院船能同时接受海空后送。
        总之,现代海军医院船的角色横跨平战时期,而且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国家交战实体的共同协议保证安全。这意味着下一代医院船设计中将会引进更多被动防御要素,甚至在船体设计上也会逐步比照军标,不像现役医院船多半用退役民船改装。由于大型医院船建造和操作成本过于高昂,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仁慈级仍将是美国海军实施远海救援的“独门利器”。(据《兵器知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