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婚恋怪现状

  • 杨震

        国人对于印度这个古称“天竺”的邻国一直很有兴趣。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西南邻国又感觉非常陌生,而这种陌生更多体现在社会层面,尤其是婚恋现象中。

    印度家庭结构的“超稳定性”

        印度是一个印度教徒占主导的国家,因此其婚恋现象充满了浓浓的印度教色彩。在印度教徒看来,结婚的首要目的是完成种种宗教职责,其中祭祀最为重要。但是,男子必须结婚生下儿子才有资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结婚仪式上,夫妇双方为此念咒、祈祷、发誓,甚至丈夫会对妻子明确说道:我是为了得到儿子才同你结婚的。祭司等人也为此而祝愿他们。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印度每个家庭都希望生儿子而不生女儿。印度人生儿子的愿望很“实在”:生个儿子就意味着可获得女方陪嫁的数十万卢比的财产,社会意识也的确在被这种现实的经济状况所左右。印度社会中流行丰厚的嫁妆,从l万卢比至数十万卢比不等,而嫁妆的多少不仅决定了新娘在夫家的地位,甚至主宰了她个人的生命与幸福。新娘常常因嫁妆不够丰厚而被夫家的人浇上汽油活活烧死,这一丑恶现象至今未能根除,在过去几年甚至发生了数千起。这些案件当地警察大多撒手不管,一来,这些新娘的娘家多为穷人,受的教育少,不懂法,更不知道如何去申诉。何况陪嫁少是起因,他们自己也觉得抬不起头,故而很少有娘家人出来申冤。二来,不仅要写申诉状,还要提供人证物证,而新娘被夫家害死,夫家人怎会站出来提供人证物证?况且,此类案件各地每月均有发生,警察局对此“不感兴趣”的态度,也纵容了这种谋杀。
        对丰厚嫁妆的追求,造成了许多令人忧虑的社会现象,杀死新娘仅仅是其中一类而已。为避免家庭财产随着女儿出嫁而转移,许多家庭从妻子怀孕的那一刻开始便处于戒备状态,只允许儿子降生而扼杀女儿生存的权利。从而使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个别地区甚至少有女婴出生。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选择通过B超确定胎儿性别的方式,引产女婴,保留男婴,故而许多医院出现了接生1000例男婴才有1~2例女婴出生的奇特现象。穷人无力支付昂贵的检查和住院费用,往往在家中生产,因此如果出生的是女婴,面临的乃是被溺杀的命运,并埋尸田头,充作肥料。
        由于结婚是财富的一次转移,而离婚则意味着女方带来的嫁妆丧失,因此单从保护财产这一心理出发,离婚案例在印度不是很普遍。当然,虽然夫妻双方不离婚,但分居的情况还是有的,因为分居是不分割财产的。如果父母亲分居,其子女在婚姻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社会歧视,一般家庭不愿与这样的“破裂”家庭结亲,特别不愿自己的女儿嫁到这种家庭中去。正是由于牵涉到财产关系以及社会意识,使印度维持着较低的离婚率,夫妻分居现象相对而言也不多,印度家庭结构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超穩定性”。
    杀死新娘

        印度如此独特的婚恋观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古往今来,印度产生过5种婚制——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伴侣婚姻和试婚。其中一夫一妻是印度婚姻的主要形式,这样的夫妻感情融洽,子女也能得到好的照顾。一夫多妻制在印度的穆斯林中普遍存在,而在印度教中只存在于酋长和邦主统治时期。一妻多夫制指的是女人是一家所有兄弟的妻子,在印度的古吉拉特邦这种习俗至今依然存在。如今,伴侣婚姻和试婚都已不存在,伴侣婚姻的前提是双方均没有子女,只要经双方同意,便可轻松解除婚姻。试婚指的是两人在结合前,先一起生活一段时间看能否和睦相处,这种试验性的方法用在实验室还可以,用在现实婚姻上可是说不过去的。
        印度的结婚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不同地区、不同种姓都有自己的结婚方式。第一种是Paishacha式,这是八种结婚方式中最糟糕的一种,新郎依靠绑架的方式获得新娘。和家人熟睡时、部落节日狂欢时,女子都可能被性骚扰或被劫走。人们普遍谴责这种方式,而在原始部落中这种方式却极为流行。一般说来,只要获得父亲的同意,任何一种结婚方式都是被承认的,但得不到父亲认可的婚姻是不得人心的。第二种为Gandharva式,只要新郎新娘两相情愿,互相爱慕,便可结婚,父母和家人都无权干涉。《欲经》称这种婚姻为完美的婚姻。许多印度神话故事讲述的都是这样的婚姻。第三种是Prajapatya式,在这种婚礼上,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以经文起誓两人的结合。第四种是Arsha式,新郎送给岳父一头母牛和一头公牛,同时父亲把女儿交给新郎。送牛是一种宗教礼仪,以感谢新娘的父亲把女儿嫁给自己。第五种是Daiva式,祭司在主持祭祀的过程中,父亲把女儿交给祭司,由祭司作主持,宣布两人结合。古时祭祀是印度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种婚礼极为普及。第六种是Asura式,新郎要付钱给新娘的父亲或亲戚才能娶到新娘。这种婚礼在低种姓人群中更为流行,在印度的部落中极为普遍。第七种Rakshasa式是一种通过抢夺而获得的婚姻。原始部落认为女人是战利品。这种结婚方式能激起刹帝利勇士的本能,他们通常通过搏斗的方式决定结婚对象。最后一种为Brahma式,新娘新郎经过梵行期后,经双方同意,新娘的父亲便把女儿当做礼物送给新郎。古时这种仪式仅在婆罗门种姓中进行,如今印度教各种姓都实行这一仪式。
        提到婚礼,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嫁妆。翻开印度报纸,“嫁妆案”触目惊心,特别是在北方邦,75%的婚姻问题与嫁妆直接相关。几乎天天都有相关悲剧的报道,有些命案甚至发生在高学历高职位的人群当中。据统计,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而丧命,2000年新德里平均每12小时就有一名女子因为嫁妆问题而被活活烧死。女方家长倾家荡产筹集嫁妆,年轻男子则明码标价:从20万到100万卢比(10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93000元)不等,实物包括手提电脑、手机、微波炉、全套珠宝首饰、欧洲蜜月旅行、中型汽车和一套房子等,而且价格还呈不断上升趋势。有印度学者甚至认为嫁妆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收入再分配调节的手段,大量的金钱从女方家长那儿流到了男方的家庭和亲戚手中。
    婚姻=交易

        在印度,从宗教对妇女的态度看,女性在印度社会中地位很低,属于弱势群体。目前,嫁妆制的发展令人瞠目,婚姻已经变成一种交易。人们争先恐后为自己的女儿寻求前途光明的年轻男子,这样的男子通常会迎娶嫁妆出得最多一家的女子。结婚前,男方的亲戚列出他们的要求,如珠宝、家具和现金等,女方必须按要求在婚礼上送给男方这些东西。同时,整个婚礼是在女方家举行的,因此女方在婚礼上的开销也要比男方多。有时,女方用于婚礼的费用甚至远高于给出的嫁妆。婚后每逢节日、各种大小场合,妻子的父母都要送礼物给女儿女婿。在印度的很多地方流行这样的习俗,即女子怀孕后要送回娘家待产,女子的父母不仅要负担女儿怀孕期间的所有医药费和其他开销,还要给新生儿和他的父母及爷爷奶奶送金饰品,这也是嫁妆的另一种间接表现。
        从婚恋的角度来说,印度妇女弱势地位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印度未能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正如种姓等级制度的地位比任何政治制度都要高这一点就能证明。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革命将很难发生,原有社会中出现的现代因素也会被压制。(据《世界博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