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旧闻
用生命和胶片记录抗美援朝战争
-
■ 李天印
1952年10月,刚刚成立两个多月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迅速组成战地摄制组,奉命开赴抗美援朝前线。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竭尽全力将电影摄影机镜头推向战场的最深处,用电影胶片真实记录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热情歌颂了“最可爱的人”,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新中国第一代军队电影人的壮丽风采。
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护好手中摄影机
1952年国庆节刚过,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选派战地摄制组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拍摄纪录片《慰问最可爱的人》。摄制组有导演夏国瑛,摄影师谢祀宗、文英光,摄影助理陈毓中、高庆生,剧务黄宝善等。10月17日上午,摄制组一行随慰问团抵达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这里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从冰河里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牺牲的地方。摄制组拍摄了朝鲜群众隆重祭奠罗盛教的场面,下午又采访了罗盛教所在部队的领导。整整忙碌了一天,当他们正在一所学校里与志愿军官兵一起吃饭时,突然低空中传来密集的枪炮声,炸弹也随声而落,大家赶紧躲避。这时,黄宝善和陈毓中不顾危险,迅速跑去抢救摄影机和电影胶片。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军队电影人,他们深深懂得:摄影机就是手中的钢枪,人在武器在。紧要关头,宁可丢掉性命,也要保护好摄影机。当黄宝善和陈毓中正忙着抢救机器和胶片时,高庆生奋不顾身地冲过去,二话没说,就把黄宝善手里那台苏制艾姆摄影机接过来,转身就往外跑。黄宝善抱着另一台摄影机紧随其后,陈毓中提着装胶片的箱子跟在后面。这时,敌机冲着他们投下两枚炸弹。随着一阵巨响,黄宝善的耳膜穿孔,顿时失去听觉。文英光也负了伤。敌机轰炸结束后,却不见高庆生的踪影。大家急忙分头去找,结果在不远处看到高庆生被炸烂的遗体,而那台摄影机则“躲”在他身下完好无损。后来,他的战友们扛起这台用生命保护的摄影机在战场上继续拍摄……高庆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牺牲的第一位摄影师。10月18日,摄制组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将年仅25岁的高庆生安葬在罗盛教墓地的旁边。八一电影制片厂把高庆生抢救的摄影机命名为“光荣号”,并系上大红花一直珍藏在荣誉室里,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八一电影人传承英烈精神、续写新的辉煌。彭德怀称赞:拍电影的同志辛苦啦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利用空中优势对我志愿军交通运输线进行战略性轰炸,妄图切断我军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阻挡我军前进。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当即下令:必须建立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确保前方物资能够源源不断供应。志愿军官兵在朝鲜军民的大力协助下,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凭着异常顽强的战斗意志,一次次将敌人炸毁的运输线恢复起来,为前线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为了真实地记录“钢铁运输线”上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中央军委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纪录片。第一任厂长陈播亲自点将。很快,一支由26人组成的《钢铁运输线》摄制组成立了,年龄最大的薛伯青43岁,最小的沈友春只有18岁。有3名导演、2名剧务、2名照明、1名美工。考虑到伤亡因素,其余18人分成6个小组,每组3个人,小组之间也经常变换人员。摄制组的同志一到朝鲜,就活跃在阵地上,开始拍摄空袭、谈判及部队指战员紧张的战备、生活等日常情况。薛伯青、张伦、杨映梅这一组,先是在指挥所拍摄志愿军首长参加的军事活动,后来又跟着去了军事分界线和上甘岭。彭德怀司令员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战地摄制组迎着敌人的炮火再次出现在阵地上时格外高兴,对拍摄工作非常支持。一次,需要拍摄志愿军首长们召开军事会议的镜头。彭德怀得知后,专门把有关领导召集在一起配合拍摄,并亲切地称赞说:“拍电影的同志辛苦啦。”志愿军总部首长对拍摄工作也十分重视,特意交待所有重大活动除特殊要求外,允许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同志参加。得知摄制组的同志带着沉重的拍摄设备日夜奔忙在战场的各个阵地上,后勤部洪学智部长就特批给摄制组配备了车辆,为拍摄工作提供方便。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中国第一部战争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拍摄完成。影片用凝结着鲜血和生命的一寸寸胶片,真实地记录了志愿军后勤官兵为了保障部队物资供给,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鲜活场面,成为我军极为珍贵而鲜活的战争史料。上甘岭的坑道里,记录一个苹果的故事摄制组的同志扛着摄影机几乎跑遍了整个朝鲜,哪里最危险,哪里战斗最激烈,他们就将镜头伸向哪里。在高炮阵地,他们拍下了炮管吐火舌、敌机冒黑烟的镜头;在桥头上,他们拍下了工程兵、铁道兵连夜抢修被炸桥梁的场面;在村庄里,他们拍下了朝鲜群众与志愿军官兵一起,扫除敌机撒下的三角钉和排除定时炸弹等画面。一次,谢祀宗在上甘岭拍摄时,一枚炸弹就在他身边爆炸,他爬起来拍了拍浑身的泥土,急忙把摄影机的镜头擦拭干净,在弥漫的硝烟中继续拍摄。他还采访了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连长及其他战友,拍摄他们讲述英雄牺牲的经过。最难忘的一次拍摄,是谢祀宗在上甘岭的一个坑道里,拍摄一位班长讲述一个苹果的故事时,他的眼泪流得跟下雨似的,使镜头前一片模糊。原来,一名战士翻过一道道山崖,千方百计到山下找了半麻袋苹果,但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他一路爬,一路打,脸上划出一条条血痕,身上还负了伤,等爬回坑道时,只剩下一个苹果。这时,班长命令全班9名战士一起向这名找苹果的战士敬礼,然后拿起苹果,要求9 名战士每人咬一口,直到将苹果吃完。然而这个苹果从第一名战士手中传到最后一名战士时,只被咬了三分之一,有的战士捧着苹果只是用嘴唇吻了一下……此刻,在这片被炮火反复轰炸的焦土上,坚强的战士们紧紧地抱在一起,流下了不曾轻弹的热泪。谢祀宗两眼模糊得几乎看不清任何画面而拍下的这组镜头,让无数人为之震撼。板门店见证:志愿军被俘人员归来
抗美援朝战争中,板门店是各国记者聚集的焦点,八一电影制片厂战地摄制组是现场唯一一家拍电影的,他们在这里记录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朝鲜停战谈判选择在开城郊外的一个普通村庄——板门店,这里地处“三八线”,是双方共同管辖区。谈判的场所周围划了一个半径900多米的安全区,双方对等的执勤卫兵各管一半,但记者可以相对自由活动。随着谈判的进展,遣返战俘成为摄制组拍摄的重要内容。板门店谈判区的中轴线上,用石灰划出一道粗粗的白线,沿线站有双方的卫兵。早已架设好机位的摄影师们,终于等到了载着志愿军被俘人员的救护车在白线边停下。车门一打开,就看到从车里展出一面五星红旗。顿时,所有记者的目光都死死盯着车门。突然,车内扔出一团包裹,不少外国记者怕是炸药包,吓得掉头就跑。而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却一动不动,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摄影机不停地转动着。原来,这是志愿军被俘人员把身上的美式服装脱掉,用腰带捆起来愤怒地扔了出去。当他们越过白线,泪汪汪地用眼睛凝视着牌楼上“祖国怀抱”四个大字时,都情不自禁地高呼“祖国万岁” “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此刻,“沙沙”转动的摄影机,把这一切都记录了下来。板门店拍摄结束后,当摄制组要离开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官兵排成10公里长的队伍夹道欢送,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专门向八一电影制片厂战地摄制组的同志持枪行注目礼。气氛热烈,盛况空前。站在敞篷汽车副驾驶位置上的摄影师谢祀宗,代表全体摄制组成员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指战员还礼。当谢祀宗庄严地举起右手时,军队电影人的神圣使命感和崇高荣誉感油然而生。(据央广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