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断供”倒逼华为“植根”
-
⊙作者 范凌志 陈青青
随着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持续升级,一些略带悲壮、但更多是激昂的元素在华为的发布活动中渐渐多了起来。9月10日,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的主题演讲环节中,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的一句“没有人能够熄灭满天星光,每一位开发者,都是华为要汇聚的星星之火”在朋友圈中刷屏。也许不是巧合,本次华为开发者大会开幕的时间点恰恰临近美国对华为芯片实施“断供”的9月15日,华为最新的一系列发布所透露出的信息显得意味深长。
开发者大会没谈“断供”,
却在展示惨烈和激昂
华为的松山湖基地似乎是全天候运转的,9日晚22时左右,这座容纳2万多名华为员工、其中包含70%研发人员的基地里亮灯率仍然超过90%,几天后的15日,按照美国禁令的限制,国内外凡使用美国技术专利的芯片代加工生产企业将禁止向华为生产加工芯片,这对于拥有顶尖芯片设计水平的华为来说,可谓是“最坏的局面”。不过,在“最后期限”日益临近的夜晚,华为松山湖基地似乎一切如常,环湖零零散散健步走的行人和绵延不绝的虫鸣向世人展示着“危机中的平静”。
“没有选择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今天的开发者大会正好在芯片断供日之前,但开幕式上并没有高管直接提到这个话题,为什么?”在演讲环节结束后的媒体交流会上,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困难是一定有的,但我更愿意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我相信中国所有的行业都该清醒了,我做软件20多年,有发自内心的感触。我们不能说中国的高科技行业不繁荣,因为那么多所谓高科技企业进入到世界500强,但真正看一下,这样的‘枝繁叶茂’是非常危险的,瞬间就可以被推倒。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芯片制裁这种事反而给了中国产业界去重新构建的一个绝好机会,没有选择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显然,在王成录眼中,芯片的断供揭开了中国IT行业所面临的“根”的问题,而他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就是如何“植根”。2019年5月,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后,美国谷歌公司只允许华为手机使用安卓系统的开源代码,不允许用谷歌官方安卓新版本和谷歌的GMS服务。这一禁令不仅影响了华为手机在海外的销售,还存在日后谷歌不能够向其授权安卓系统的隐患。为此,华为开启了B计划——研发自有操作系统,并从零建设自身开发者生态。
王成录直言,一个操作系统,如果没有应用在上面的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开发一个应用,就一定得需要明白编程框架是什么样,用什么样的编制语言来做,有没有这样的编译器?有没有这样的工具平台让我把这些软件技术组装起来?大家想一想,我们中国的软件开发人员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总人口数,为什么之前我们做不出来非常优秀的软件呢?因为如果没有‘根’,我们在座的人就是一盘散沙,毫无价值,没有任何战斗力。”
“所以,我觉得美国的限制反而让我们有了非常好的机会去重新构建所有的电子技术,在这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家都急着赚钱,谁等着你这个东西?我做应用,一年就上市了,然后就变成了亿万富翁,财务自由了,大家没有耐心坐下来扎扎实实努力,这样的故事越多,就把中国所有的创新都扼杀掉了。”王成录做了一个比喻:“中国的软件开发特别像生产线的装配工,我们用到的几乎所有的软件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生产线都是别人的,咱们的竞争力在哪里?可惜了我们中国那么多优秀大学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非常可悲的是,过去的十年,我们的大学不再培养计算机结构的人才,没人研究这些东西,没有人研究数据库,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我们一盘散沙没有‘根’,中国软件永远不会有竞争力。”
“断供”期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压力永远会在
“繁星”“满天星光”是本次华为开发者大会多次被演讲者提到的意象,在美国制裁的“断供日”临近时,频繁地强调“繁星”,有什么含义?C114通信网副主编、资深科技评论员蒋均牧对记者表示,“满天星光”是相对“灯塔” “火炬”的,表达华为对于生态和开发者的看重,也有种失去了谷歌支持也并不担忧的豪情壮志——“没有安卓和GMS,我还有千千万万开发者可依靠。”
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表示,在美国政府的霸权面前,华为只能直面残酷的现实,迎接完全不公平合理的制裁,尽自己全力,带动中国产业链,依靠非美国的产业链先收缩,重新构建新的产业链,最终依靠实力,再次出发。“这一仗的利弊,要放在5年、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来评估。这几年毫无疑问是华为痛苦的几年。但未来的华为一定会更加强大。”
在演讲环节结束后的采访中,华为移动服务生态(HMS)负责人汪严旻记者说,在他看来,所谓的美国“断供”期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压力永远会存在。”(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