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贩子美国:赢着赢着就输了

  • 东老师

        新华社发表的《蓬佩奥涉华演讲的满嘴谎言与事实真相》一文中提到,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美国在建国后的240多年历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仗,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

        历史上,美国参与或发起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极多,但真正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战争只有三次。即建国的独立战争、反抗英国殖民的美英战争以及废除奴隶制的南北战争。

    战争决策情绪化明显

        美国《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指出:如果胜利意味着当地天下太平并同世界恢复正常交往的话,美军在过去20年间并未真正赢得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或任何其他地区的战争。
        美国虽然没彻底打赢过一场战争,这些年却总在挑起战争。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分析称,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不止一次威胁对别国发起军事行动,甚至可以说始终处于战争状态。这些战争通常都被解释为是寻求占有石油等战略资源或较其他更有利的战略地位,但说实话,这实在是高估了美国发动战争时的长远战略规划能力而低估了它的好战传统。
        首先,美国参与的较多战争区域与其重大战略利益联系并不密切,这一点在冷战结束以来表现得尤其突出,美军参与的1993年索马里内战、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至今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2011年的伊拉克战争、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2011年至今的叙利亚内战等等无不如此。
        美方为其采取军事行动所做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诸如转变联合国功能、人道主义干预、大规模反恐、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强制民主转型等不一而足。由于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美国重大战略利益,美军参与的这些战争实际上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其次,美国对使用战争手段如此任性,与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安全观念紧密相连,战争与扩张是美国外交的固有传统,其背后的根本逻辑是“安全始于国外”或“美国自身安全根本性地依赖于对外部世界的美国化改造”。
        自赢得独立战争以来,美国就相信,如弱势国家或政治力量不能实现美国化,美国就拥有对其进行改造甚至驱逐的正当性。19世纪美国在北美扩张中“理直气壮”地以持续战争屠戮印第安人、掠夺肢解墨西哥、驱逐西班牙直至彻底摧毁其海外殖民帝国;20世纪冷战期间美国持续达14年之久改造一场基本不涉及其关键地缘战略利益区域的越南战争;冷战后美国针对弱势国家的系列战争等等,概莫能外。
        相较而言,对实力占优或大致相当的国家,美国则寻求谈判协商化解冲突。如美国对19世纪北美大陆的英国、对20世纪的苏联。
        可以说,美国对与弱国、小国间的深刻分歧更易于诉诸战争,几乎是“想打就打”,但对与拥有足够实力国家的分歧,在动用战争选项时则比较谨慎。
        美国参与的相当数量战争背后的地缘战略逻辑十分模糊,而国家实力对比消长逻辑则相当清晰。只有为石油等能源或地缘战略优势才诉诸战争的通常观念,的确低估了美国对战争的热衷。
        另外,美国一些主流媒体以既有的意识形态偏见夸大渲染国际事件,加剧了决策者在公众舆论情绪化压力下做出错误决定的可能。美国国内政治高度“极化”,更使决策者易于非理性地以战争方式来缓解或转移国内危机。这些都增加了美国卷入战争的冲动性和随意性。
    总统决定?不,背后还有这个神秘体系

        虽然发动战争都是台前的总统在下令、指挥,如特朗普发动叙利亚战争,奥巴马发动利比亚战争等。但其实起到极大决定性作用的是一个“神秘体系”——美国军工复合体。
        美国军工复合体是由军队,军工企业和国会议员组成的庞大利益集团,这个组织几乎囊括美国所有大的军火商、军事机构,被称为军工铁三角。
        这个组织最早诞生于二战后期,在1929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的经济。而美国真正走出危机,是因为二战,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被打开,此后因为军火的强大需求,使得美国真正摆脱大萧条,重新繁荣起来。
        因此,在二战后这个庞大的军工复合体掌控军队、掌握军事产业、掌握国会、主导战争。其军事产业其上下游产业集合在一起,几乎能占据美国GDP的40%。因此,美国一旦经济增长下滑,或者需要扩张,打仗就成为军工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
        当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告诫美国民众警惕“军工复合体”这头“怪兽”带来的危害,因为它会不断以战争的形式来达到国家的发展和自己的获利。
        首先,带来国防预算的提升,国防预算最终会进入军工企业的腰包;其次,带来武器库存的消耗,使得要废弃,淘汰的武器被利用,重新变成实实在在的美元;最后,带来武器的销售。美国军工出口世界第一,而美国每次发动战争,都能带来海量的海外军事订单,军工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根据美国空军退役中校威廉·阿斯托尔的文章披露,美国军队对私人承包商的依赖强化了制造战争和延长战争的利润动机,提供雇佣兵力的,有机动战士公司、戴恩公司以及黑水公司等。这些公司仅因伊拉克战争,就分别获得400亿美元、41 亿美元和13亿美元的合同。上述公司推动战争所获得的利益,代价是外害他国百姓,制造滥杀无辜的丑闻,导致阿富汗、伊拉克等多国民众流离失所;内害美国民众,纳税钱都进入战争贩子的腰包。
    打着打着就陷进去了

        几乎是一种公认的现象: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容易制造假想敌了,其总在无中生有,寻找发动新战争的借口。
        研究者认为,目前美国两个主要党派都拥护“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理念。也就是说,战争信条是美国主政者的主流,而且一时半会儿不可能改变。
        近年来,美国虽然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不断赢得一个又一个战斗胜利,却赢着赢着就输了,打着打着就陷进去了。
        美国军事专家弗里德曼教授指出,如今回过头看,美军在伊拉克的速战速决毫无意义。没有一个民族能够长期忍受外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作威作福。
        美军虽然训练有素,但始终有一种自高自大的习气,这也是其在战争中难以取胜的原因之一。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历史学教授杰勒德·德格鲁特在美国《华盛顿邮报》刊文指出,美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轻敌。自1945年以来,美国一直因为轻视对手而在作战中吃亏,如美国在老挝、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区进行的一系列游击战。
        前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曾将游击战比作老虎和大象之间的争斗:“如果老虎站着不动,那大象就会用它强有力的长牙撕碎老虎。可是老虎并不是站着不动的。它白天潜伏在丛林中,夜间出动。它跳到大象的背上,撕下大块儿的皮,然后再跳回黑暗的丛林。而大象就会慢慢地失血而死。”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从美国撤离时,美国就有意在某个地方打一仗,制造混乱,让人感觉当地投资环境恶化,让投资者感觉到只有到美国投资才是安全的,吸引撤离美国的资金回流。由于这些资金都是以美元结算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化,无形中也捍卫了美元地位。为了维护美元霸权的权威性,美国常常有发动对外战争的冲动,无不直接或间接与维护美元霸权有关。
        在对美国外交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后,美国知名学者罗伯特·卡根深刻体会到了美国的“好战”和“侵略性”传统,得出“美国是个地地道道的危险国家”的结论。这话很大程度上客观概括了美国外交的本质。(据《瞭望东方周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