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静
滚滚红水河,穿越莽莽麻山,这里是红七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是贵州第一个军队党支部诞生地。千百年来,麻山深处的望谟人与乱石为伴,在地无三尺平的大山里辛勤耕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一代接一代与贫穷抗争。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田发兴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1992年,17岁的田发兴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从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秉性在新兵连已初露锋芒,入伍八个月就破格当上新兵班长。田发兴确实是带兵的一把好手,队伍带的嗷嗷叫,四年突出表现使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骨子里融入了勇敢、刚毅、不服输的意志。1996年,他脱下军装,被分配到贵阳铁路局工作。
人民军队不仅磨练了田发兴的意志品质,更让他的思想境界产生了质的飞跃。每当夜深人静望月思乡时,想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家乡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回乡创业的念头开始萦绕心头。1997年,田发兴放弃升职加薪的优厚待遇,揣着梦想和希望回到了老家卡法村,立志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
常言道,靠山吃山。田发兴的家乡有着丰富的山地资源,上千亩的天然草场。回到家乡后,从小放牛长大的他,心里就盘算着是不是在山上做点文章,搞点养殖业。说干就干。他把爱人和他在贵阳务工的积蓄全部取出来,外加亲戚朋友借的钱,共十多万元,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余下的钱全部用来购买黑山羊和黄牛。
万事开头难。1998年前,卡法村位于距离县城40公里开外的密林深处里,村民生活处于“封闭”状态,不通公路,即使有了产品也无法送出去。为此,田发兴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积极与村支“两委”沟通协调,同时向县人武部提出修建进村公路的申请,得到了贵州省军区的大力支持,五年奋战,终于修通了一条长7.3公里、宽4.5米由乡镇连接到养牛场的泥石公路。
2008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养殖业初见规模。但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把好防疫和管理关,一场凝冻灾害,他饲养的142头羊被全部冻死,一下使得他的养殖业跌入低谷。血本无归,赔了好几万元,还外债高筑。
但他并没打算向困难低头。他与妻子商量后,把贵阳一套小户型的二手住房以20万元卖掉,再凑点资金继续干。
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不懂管理技术,就外出到别人的示范基地参观学习,不懂养殖技术就购买书籍、上网查阅学习,并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技术培训。顶着巨大压力,靠着一股钻劲,凭着一股韧劲,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
养殖不光会养就行,关键是要有市场。为解决销路问题,田发兴奔波于各大超市、鲜肉连锁店、肉市场摊点,采取商家试行销售的方式推广,由于原生态喂养,出栏的山羊、黄牛肉质鲜美,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订单一下子暴增。销路打开后,出栏的山羊、黄牛远销广西、罗甸、广东、海南等地,养殖业规模也逐渐壮大,年纯收入在20万元以上。
田发兴在自己致富的同时,没有忘记为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更没有要忘记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的初心。2014年4月,田发兴和村民投资成立了兴泽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发展养殖只出力气,资金由合作社负责,并承担全部风险。养殖出售后,采取合作社占95%、农户占5%的利益分配机制。
“合作社+”模式使村民尝到了甜头,激发了村民内生动力。在最兴盛时,有180多户农民跟合作社合作饲养,饲养78头黄牛和5000多只黑山羊,他义务为养殖户传授技术,有时免费向养殖户提供种畜(母山羊和母牛),40户精准贫困户因此脱贫,他自己的养殖场有4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有10户特困户年终分干股,每年每户可得1000元以上。
在红色革命老区,继承着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守护着共产党人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心,田发兴沿着卡法革命先烈的足迹,践行了军人“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光荣传统。在和村民们一起探索脱贫致富的路上,他坚守自己的“初心”,担负着军人的“使命”,虽然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他甘愿做一只“领头羊”。
为响应政府保护生态的号召,如今的田发兴又把合作社的发展重心转向了养鹅、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