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深度
美国大选,并非一人一票选总统
-
■ 王浩岚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已进入倒计时。正在谋求连任的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将面临前副总统、民主党候选人乔·拜登的挑战。美国错综复杂的选举体制,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美国总统究竟是怎么选出来的。很多人疑惑的是,为何会出观2016年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明明在全国范围得票更多,却最终输掉选举的反常现象。
一人一票选总统?
2016年总统大选,出现了美国历史上少有的普选票胜者输掉了选举入团和最终总统宝座的“反常”现象。美国建国200多年以来有过58次总统选举,只有1824年、1876年、1888年以及2000年这四次大选产生过与2016年选举类似的结果。当时,希拉里是比特朗普多赢了近300万张选票,却以227∶304的劣势输掉了选举人团。这让不少人费解: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民主灯塔”的美国不是以一人一票的方式来选总统?在现行制度之下,决定美国总统选举最终胜负的,并非是由候选人在全美范围获得的普选票,而是由各州与首都华盛顿特区分别选出的“选举人”作为代表投票决定。这一制度也被称为“选举人团”制度,是一种间接选举的方式。这一制度下,选民在每届大选中所投下的选票,实际上并不是直接投给自己心仪的总统候选人,而是投给本州支持这位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也就是说,美国人选总统,是通过“选举人”这个中间人经办的。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所以,在选举人团制度执行的过程中是以每个州为单位的。当前的选举人团一共有538票,想当选总统,必须拿到最低270张过半选举人票才能过线。选举人团票数的分配,则由每个州人口和相应的参众议院总席位来决定。美国宪法规定,每个州不论大小,都有两名参议员,而众议院则按照每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按人口比例分配,其中保证每个州最少有一位众议员。这意味着在人口最少的州,比如怀俄明州和佛蒙特州都只有两位参议员和一位众议员,相应也只有3张选举人票(2+1),而在人口最多、拥有53个众议院席位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有55张选举人票(2+53)。1961年生效的宪法第二十三修正案,赋予了华盛顿特区3张选举人票,和人口最少的州看齐,解决了长期以来首都人民事实上被剥夺投票权的问题。自此之后,选举人团的总票数就一直稳定在了538票——包括众议院的435票、参议院的100票和华盛顿特区的3票。具体到各州的选举人票如何分配,当下除了缅因州和内布拉斯加州按单一众议员选区结果来分配选举人票之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采用“赢者通吃”的方式来决定选举人票的归属,即:不管某一个州的结果多么接近,即便最终取胜的一方只赢了一票,该州全部选举人票都被胜方收入囊中,完全摒弃按比例分配的均衡原则。由于选举人团制度要求胜者必须拿到过半的票数(270),一旦没人过线,总统大选的结果将由众议院决定。众议院将在得票前三的人中作出选择,按照每个州(不论议员人数多少)来投票决定。这一情况下,副总统则由参议院自行选出。美国历史上只有 1800年和1824年两次总统选举最终由众议院裁定。2000年总统大选时,民主党候选人戈尔赢得全国普选票的胜利,但因为在佛罗里达州输给时任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痛失25张选举人票,最终与总统无缘。2016年特朗普之所以爆冷胜出,也是凭借着在关键的密歇根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这三个摇摆州险胜对手希拉里,才在输掉普选票近300万的情况下当选总统。可以说,特朗普是被选举人团制度抬进白宫的。选举人团制度是怎么出炉的
美国之所以使用选举人团这种间接的方式来选总统,缘于建国之初制宪会议上的妥协和当时的政治现实。为了平衡18世纪末刚刚独立的13个“前殖民地”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政治力量悬殊,以州而非全美人民为基础单位的选举人团制度应运而生。除了平衡各州之间权力的政治考量,宪法起草者采用这种间接选举制,还与美国开国精英对直接民主制的忧虑有关。大多数出身精英和富裕阶层的宪法起草者,对普通民众的判断缺乏信心,担心他们陷入党派之争和所谓“多数人暴政”的陷阱。作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和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讲述了选举人团制度的优点。在他们看来,选举人团制度一方面具有民主功能,另一方面能让选举得到有效控制,不仅能绕开各州议会的牵制、照顾到大多数基层人民的利益,又能体现对小州和边缘地区利益的关注和尊重。他们认为,临时为选举所设的选举人团,不会像州议会等常设机构那样容易受到腐败和政党之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能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同时,选举人团能避免人口大州主导美国政治,也有助于美国接下来的扩张。更重要的是,选举人团制度可以有效阻止政党势力的出现,避免美国陷入不休的党争。先贤们的考量固然周到,但到了施行阶段却没那么管用了。按照《1787年宪法》的规定,允许各州派出的每位选举人分别投两张票,得票最高的人为总统,得票第二的为副总统。这一制度在头两次大选中没有遇到问题。独立参选的国父乔治·华盛顿在这两次选举中得到了全体选举人的一致支持,全票当选。副总统亚当斯则是得票第二人选。华盛顿执政期间,美国政党体系仍未成型,他和亚当斯之间也不存在太大矛盾。虽然华盛顿被认为倾向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所属的联邦党的政策立场,但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以无党籍身份当选的美国总统。当华盛顿下台后,权力出现了真空。其他缺乏同等威望的总统候选人需要政党组织和机器的支持,以亚当斯为首的联邦党人和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党人应势而生,这也是美国两党制的起点。随后两次总统选举出现了总统和副总统分属两党的尴尬情形,也造成了政局的不稳。1800年大选后,美国通过了第十二修正案,改组了选举人团制度,总统和副总统被合并到一个选项上,选举人所能投的人选也缩减为一个人,这一制度延续至今。选举人团制度有哪些弊端到了21世纪的今天,选举人团制度与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脱节。制宪者所提出的选举人团带来的优势,早被“赢者通吃原则”和政党固化之下的种种问题抹得一干二净。选举人团制度首先违背了当代民主政治最核心的“多数人决定”原则。2016年的大选结果,导致普选票获胜者希拉里输给大部分国民未支持的候选人特朗普。如果这种分裂情况长期出现,美国将面临宪政危机和政府合法性遭遇挑战的僵局。选举人团制度也违反了“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导致大小州的选民票值不等。以人口最少的怀俄明州和人口最多的加州为例: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仅有563626人的怀俄明有3张选举人票,而拥有37254519人的加州有55张选举人票。这意味着,一个怀俄明州选民的选票相当于3.6个加州选民的选票。不同州之间选民选举权利的不对等,无疑不符合民主精神。“赢者通吃”原则之下,选举人也不能代表该州全部选民的意见,同时,该原则还严重限制了小州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人口大州也没有得利。反倒是可能被两党候选人赢下的那些人口中等摇摆州,受到竞选团队的高度关注。这也导致所有的竞选资源都会被倾注到关键的摇摆州,大部分属于共和党的红州和属于民主党的蓝州都被双方忽视。摇摆州的选民爽快了,但其他非摇摆州选民的权益和投票意愿严重受挫。这种畸形情况对民主制度也会造成不良影响。虽然选举人团制度弊端重重,美国极高的修宪门槛和当今政治高度两极化的现实,决定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该制度将继续存在。想要废除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的选举人团制度,要经过国会两院三分之二多数的批准,再由四分之三的州议会两院支持方能生效。在当前美国政坛,想要完成这样的操作几乎是天方夜谭。(据《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