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其坤 胡锦浩 崔东浩 王晟
“两年很快,红楼很美,我有收获,一道杠的青春已收官,未来可期,请奋不顾身地热爱它。”毕业分配的那天,戴平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的一段话。“新疆有我的信仰,有我的归属,我要回到那里,继续开垦我的年华。”戴平挂了跟父母的电话,收拾好背囊,又重新踏上了“回家”的路。
提到新疆,在大部分没有去过的人来说,荒凉和遥远两个词便从脑海里掠过。作为亲身体验过大漠戈壁,尝过风沙土石的东北姑娘,竟然再次义无反顾的回到了这里。她心里很清楚,虽然边关家远,但是这里需要她,她必须回来。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班长拿着剪刀,剪掉了戴平留了三年的长发。2014年的9月,一头短发的戴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由于不适应新疆干燥的气候,第一次三公里考核,她便落到了名册的最下边。与此同时,高中毕业的她在基础理论的考核中,也没能合格。这个东北姑娘,躲在被窝里偷偷的哭了一晚上。要强的性格让她强忍着不出声,“路是自己选的,即使跑断腿也要跑在前边。”她攥紧拳头,在那个无人问津的夜里暗下决心。
每天早起一个小时,6时的新疆,天刚刚擦亮,戴平已经跑完了三公里,自己找来凳子咬着牙悬垂在单杠上。午休的时候,她带着自己的小马扎,来到闷热的库房里,不断地翻着条令条例。
终于,这个要强的东北姑娘,开始将每个项目的合格标准踩在脚下,“行走的条令条例”这一称谓,也被战友们口口相传。带着所有考核全部优秀的成绩,开始了一个女兵的逆袭之路。
然而,军营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面对新的身份,三尺机台和厚厚的电话号码册,一下子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面对着毫无感情的数字和机台,戴平彷徨过,甚至想要放弃眼前的枯燥。但是一想起离家之前对父母放下的“狠话”,她便又咬牙挺了过去。她学着老兵一样,用牙咬着筷子练习微笑,将册子放在口袋里,天天不离身,利用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背记。623个电话号码、9秒钟的单个电话接续时间,戴平书写了自己在岗位上的纪录,也让战友们再次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2016年8月,戴平由于表现突出,被单位选派至叶城参加国际“军医接力”比赛集训备赛。面对并不熟悉的项目和超负荷的备赛强度。戴平没有选择跟随单位的车回到自己熟悉的机台前,而是再次选择了挑战。备赛首先要过的便是耐力关,为了提高自己的耐力,戴平向男兵借来了沙袋和头盔,每天负重十余公斤跟在一大批黑黝黝的男兵后边参加十公里越野和400米障碍训练。除了耐力,业务技能并不熟练的她,每天跑到队长那里,不断的跟队长学习,跟队友交流如何才能最快的融入到队伍里。
为了缩短自己在搬运伤员的时间,戴平在耐力训练以后,还要参加队伍自发的模拟比赛。沙石地上,迷彩服显得格外的坚硬。伤痕累累的双手、浮肿的膝盖和脚踝,就连自己最宝贝的脸颊也晒黑晒伤了,粗糙的面孔,让她不敢给父母打视频电话,只是躲在摄像头后边给父母报平安。“爸、妈,女儿很好,女儿还要拿名次呢!”挂了电话,戴平又端出了柜子里的一盘大米和一根针,坐在地上用伤痕累累的手练习起了穿孔,这是她从男兵那里学来的提高射击精度的训练方法。半年的训练,2017年的2月,戴平终于收获了团体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皇天不负有心人啊!”戴平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的二等功勋章以及烫金的荣誉证书。虽然打着码,戴平的父母还是看到了女儿身上的伤。面对女儿努力换来的成功和热泪下的要求,为人父母即使心疼不已,但也一如既往的支持女儿。戴平用自己的成功,赢得了与父母、与曾经被称为小女孩的自己的博弈。
2020年8月底,戴平结束了自己的军校生活,选择了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因为自己身上充盈着红军传人的灵魂一样,她告诉自己,红军传人的精神要由自己接续下去。在毕业学员岗前培训中,她主动承担起了女学员班的训练任务。每天带着自己的战友训练,戴平总是以身作则的坚持到最后,即使是男学员班,也被她们女学员班的气势压倒下去。在这个舞风弄沙,半别妆台的集体中,一个又一个像戴平一样不让须眉的巾帼正以自己坚韧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听党指挥、戍疆卫国的决心。
“新的身份,新的生活,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践行新时代一名合格军官的标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铿锵的语气和坚毅的眼神中,戴平和自己的战友们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