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的“十月惊奇”会有多惊奇

  • ■ 肖岩 李司坤

        顾名思义,“十月惊奇”是指在美国大选前最后一刻出现的一些影响双方选情的突发事件,如2016年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重启对希拉里“邮件门”的调查。
        在研究美国选举政治的中外学者看来,“十月惊奇”可能会彻底改变整个选举进程,也可能会强化不可避免的选举结果。针对美国政客出于栽赃或转嫁矛盾的考虑,中国也有可能成为本次选前“十月惊奇”中的选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告诉记者,与“十月惊奇”相伴的是美国国内“无关是非,只关驴象”的政治攻击,它有可能会帮助到某党的候选人,但这种帮助本身是否足够大到翻转选情,则是另一回事。

    有刻意操作,
    也有“天灾人祸”
        “十月惊奇”这一政治术语由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助手威廉·凯西于1980年首次提出,那时凯西担任里根竞选团队的经理。不过,美国政坛早有此类操作。
        “‘十月惊奇’它会影响美国大选吗?”2016年10月30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此为题刊登文章,回顾了从1972年大选开始的历次“十月惊奇”。1972年10月26日,基辛格代表尼克松政府对外宣称“越战胜利在握”,选举结果是尼克松以压倒性优势连任。1980年选前,里根严厉谴责伊朗扣押美国人质的行为,而伊朗方面10月传递出的信息是“卡特在白宫期间不会释放人质”,选举结果是里根以压倒性优势赢得选举。
        从亚马逊官网上可以搜索到四五本美国人以“十月惊奇”命名、讲述选前政治的书籍。最新的一本是《华盛顿邮报》一名记者写的《十月惊奇:联邦调查局是如何自救并毁掉选举的》。相关书评说:“2016年的大选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历史,它不是由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或史蒂夫·班农决定的。针对希拉里‘十月惊奇’完全是FBI制造的产物。”
        对于民主党人来说,那场“十月惊奇”仍历历在目:2016年10月28日,FBI宣布重启对“邮件门”的调查。当年10月,阿桑奇控制的维基解密网站也公开了希拉里竞选阵营负责人波蒂斯塔大量私密邮件,以及据称是希拉里在华尔街银行家内部宴会上的争议性讲话。这一连串行动被民主党认为转变了很多中间选民的立场,最终导致希拉里在选举中落败。
        不过,希拉里并非2016年大选“十月惊奇”的唯一目标。当年10月,一段有关特朗普炫耀自己如何追求有夫之妇的视频突然传遍美国。在这段拍摄于2005年的视频中,当时正前往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拍摄电视片《前进好莱坞》的特朗普与友人在大巴上大谈如何勾引和猥亵有夫之妇。此外,超过十名女子在2016年大选前公开亮相,指责特朗普对其进行性骚扰,不过这些指责最终都没有正式立案。特朗普阵营批评这是希拉里阵营的选举操作。
    闹剧也能让大选“失焦”

        在刁大明看来,如果所谓“惊奇”提前发生,但后续还有别的“惊奇”发生,则提前到来的“惊奇”意义就不大了。他告诉记者:“现在看来,‘十月惊奇’恐怕很难会提前来了,应该还是会在最后一刻才发生。一般情况下,到了选举的最后阶段,选情已白热化,双方都已出现疲态,这时美国媒体往往会关注最后一刻是否会发生突然变化。”刁大明认为,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离任、大法官提名之争算不上什么“惊奇”。对特朗普而言,现在其实进入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如果大法官提名问题成为闹剧的话,整个大选就会“失焦”——就没有人会再去关注候选人电视辩论了,特朗普的议程也就偏了。因此,提名大法官其实是有风险的。换句话说,这件事做好了不一定加多少分,但做坏了却会减很多分。因此,这件事对特朗普来说,并不是非常有利的、完全可以掌控的“惊奇”。
        美国布法罗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坎贝尔认为,大多数选民的政治倾向已十分明确,不会因意外事件而轻易改变。对此,刁大明表示认同,他告诉记者:从历史上看,最后阶段出现的一些事,有些是偶然的,也有些是美国总统为了谋求连任,自己“做牌”做出来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主动“做牌”,为了体现自己政绩而去突击做一些事,或者对外界发生的情况进行回应,都还没有对选举结果造成过重大逆转。在可能的“十月惊奇”事件中,有些是美国总统候选人主动会去做的,比如特朗普“擅自”宣布新冠疫苗临床三期试验成功了。但有的事情完全是需要相关方配合的,比如中东局势的进一步演变,还有些事情是外部某些因素希望从中参与,从外部“做牌”的。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但现在看也都难以预料。
        刁大明说:“事实上,大多数事情是不能影响选情的。比如特朗普‘突击兑现一些承诺’,这些事情其实是影响不到关键选情的,只能起到巩固基本盘的效果。而且这种做法是边际递减的,按照这种路数做下去,其效果会到达一个峰值,但到最后就没什么用了。”
        在他看来,选前借突发事件“做减法”或许会更有效果。当竞选双方的造势、拉票到最后了,各自的优势也都扩充不了了,这时如果出现一些对对方特别不利甚至是瞬时人设崩塌的丑闻或黑料,有可能让对方的票数有所下降。2016年大选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最后一刻,时任FBI局长科米宣布重启对希拉里的所谓“邮件门”调查,现在被认为对希拉里当时的选情是极其不利的。
    靠国内外“惊奇”实现“聚旗效应”

        这一次,特朗普的“十月惊奇”有哪些招数?从美国国内的角度看,今年的“十月惊奇”或许可以打出一张“新冠疫苗牌”。
        9月中旬,特朗普已表示,考虑于“三至四周内”在美国推出新冠疫苗。对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表示,“无法预测美国是否能在11月3日之前得到疫苗。”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局长斯蒂芬·哈恩也表示,“不会在科学之外的任何影响下仓促推出疫苗。”
        “十月惊奇”的美国国内选项还有不少。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媒体将近日宣布要辞职的美国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与“十月惊奇”联系起来,猜测是“回去帮特朗普竞选”。
        美国克里斯托弗纽波特大学政治学系学者孙太一告诉记者说,“因为今年邮寄选票会比以往多得多,这使得到10月底很多人早就把票投了,到最后一刻再搞出个大新闻,其影响力要比往常小得多。”
        在孙太一看来,除了大法官任命、新冠疫苗研发,能形成“十月惊奇”的美国国内因素还有潜在的政府停摆、暴徒毁城、特朗普漏税、种族歧视抗议等。他表示,针对美国西海岸波特兰等地爆发的反种族主义和反警察暴力示威活动,特朗普动用了联邦政府的警力,尤其是边境和移民官员,强行干预当地的局势。结果本来快要平息的火焰,反倒因为联邦政府煽风点火的干预而变得燥热起来。可以预见,特朗普会继续相关操作,借力“法律与秩序”来最后一搏。
        从国际因素看,美国舆论认为,为达到提升选情的目的,美国现政府主动发动战争或军事冲突、借机催发民众的“聚旗效应”也是“十月惊奇”的选项之一。9月15日,特朗普发布推文称,伊朗可能正计划针对美方采取暗杀行动或其他袭击,以报复年初美方定点清除伊高级将领苏莱曼尼。美国独立智库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执行副主席特里塔·帕西认为,特朗普可能故意制造美伊军事冲突来达到胜选的目的。
        在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今年夏天推出的新书《事发之室:白宫回忆录》中写道,与朝鲜达成某种新协议可能是10月的选项之一。此外,博尔顿还透露出特朗普一直想让美国退出北约。因此,也有媒体把这些列入“十月惊奇”候选清单中。
        最近几次美国总统大选,中国一直是共和、民主两党候选人热衷谈及的话题。最近一段时期以来,记者不断从美国朋友那里听到“十月惊奇”这个词。华盛顿一位外国高级外交官表示,不知道投票日前,美国现政府在美中关系上又会出什么“新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认为,美方在疫情问题上进一步“甩锅”、在我国周边热点地区制造冲突、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制裁、甚至再派高级别官员访台等可能性都不能被排除,但这些“惊奇”在客观上可能也不会对其选情起作用。他告诉记者:“对中国来说,我们的应对原则是看清楚美方这种短视做法,不随之起舞。无招胜有招,不进入他们设定的剧本里,就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对外发动战争、对中国施加新的压力,这些‘十月惊奇’的国际选项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孙太一告诉记者,在应对措施上,中国可以搞自己的“十月惊奇”,如继续推动疫苗研发、继续加大力度欢迎海外人才归国、继续吸引外资等,但总体上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据《环球时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