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回家之旅

  • ■ 白杨

      国宝流失海外,是整个国家的损失。为了让这些流失海外的国宝能够回归祖国,国家做了很多工作。每件国宝回归的背后,都离不开国家的努力。随着国家的强大,回归的国宝也越来越多。

    革故鼎新昔往今归

      国家法令:我们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国家可以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即便如此,国家领导人还是将遏制文物流失、抢救重要国宝摆上了重要议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我国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者)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法令。
      国家和人民的力量:在周恩来总理的指挥下,香港秘密抢救文物小组成立,通过购买的方式,使《伯远帖》《中秋帖》《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大批珍贵文物回到祖国的怀抱。
      另外,还有一些爱国人士的捐赠。比如,我国著名病理学家侯宝璋先生,1963至1972年间,他及其家人,数次将家中所藏2000余件文物捐赠给国家。还有著名的文物收藏家杨铨先生,1959至1964年间,将自己所藏的5000余件文物捐赠给国家。正是国家和个人的努力,才让我们的文物,不断回家。
      国际帮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对文物的重视,受到当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肯定,他们返还了一部分中国文物。其中,苏联先后三次返还了64册《永乐大典》,民主德国返还3册《永乐大典》以及10面义和团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正是因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爱国人士以及其他国家的帮助,才让我们的文物可以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展出。
    多措亦举殊途同归

      法律法规的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迅速进入法制化、专业化的轨道。1982年,我国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从此,我国对文物的保护进入了更加规范的阶段。
      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7年,又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
      取得成就:根据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我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展开双边合作,逐渐形成了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民事诉讼等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使得很多国宝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比如,2005年,经过中英双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英国议会通过了无偿返还中国文物的提案,返还了清代大沽铁钟。2008年,经过两年的诉讼,国家文物局从丹麦追索了156件文物。
      个人贡献:这个时期,也有很多流失文物以国际友好人士捐赠的方式回归祖国。如1993年,美国企业家莫里斯·格林伯格先生将重金购得的颐和园被劫掠的宝云阁铜窗,无偿赠还我国。当然,咱们中国人自己也一直在努力。香港收藏家曹其镛先生及其夫人于2012年和2014年,将毕生收藏的漆器无偿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
      天津大沽铁钟为“乐卫毅公祠”铁钟,是为纪念抗击英法联军壮烈殉国的直隶提督乐善而铸造的。上面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1900年,被八国联军作为战利品带走,存于英国。2005年,回到中国。
    协和万邦四海归心

      新时代,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下,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新阶段。
      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与二十多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了双边协议,建立了合作机制。而且,我国还主导制定了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简称《敦煌宣言》),为完善文物返还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许多流失文物得以回归原属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声音”得到了重视,我们必将发挥大国担当,让流失在外的文物能越来越多地回家。
      从流失意大利文物回归看中国文物保护:2007年初,意大利查获了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国家文物局在获知相关消息后,先后多次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司法审判提供证据支持。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终审判决将这批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
      2019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意大利期间,参加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活动,并在活动中发表讲话:“拥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这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共通之处……我们要发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两大文明的友好交往,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行。”
      四海归心:中华儿女在中国的事情上从不缺席,流失海外的文物也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流失文物的回归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得道多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也将流失在外的中国文物捐赠给中国。可谓“四海之内,一心同归”。

    国宝:我们回家了

      这些概念性的知识,你们看起来可能有些吃力。这样吧,我们去听听国宝是怎么说的,让他们自己来讲述回家之路。首先,我们请1号讲述者皿方罍器身。
      1号讲述者:皿方罍路身
      我是皿方罍器身,你可能还不了解我。我出生于商代晚期,现在已经3000多岁了。我还有一个哥哥,就是皿方罍器盖。我们的整个身高是84.8厘米,光我自己就高63.6厘米,这个身高在疊家族里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以云气纹为地,上面装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雕刻精美,被誉为“万罍之王”。
      1919年,湖南桃源县的一个农民发现了我。当时,我和哥哥还是一个整体。1924年,湖南益阳的一个商人买下了我,从此,我和哥哥就天各一方了。此后,我几经辗转,被卖到一个日本收藏家手中。他还希望买下我哥哥,让我们团聚。可是,我的哥哥在湖南省博物馆,是不可能卖给日本人的。
      收藏家先生的后人,把我交给美国佳士得公司拍卖。经过两次拍卖,最后湖南省委、省政府牵头,向世界尤其是华人呼吁,不要参加竞拍,湖南各大企业参与“众筹”。最终,我回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和哥哥团聚了。
      2号讲述者:虎蓥
      我叫虎蓥,你们对我可能比较陌生。我出生在西周时期,今年已经3000多岁了。关于我的用途,历史学家也有争议,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我是祭祀用的青铜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我是用来盛水的实用器具,类似于今天的水壶。先不用管我的用途了,大家只要知道,我是蓥这个家族的一员,因为被做成虎的样子,所以才叫虎蓥。
      我的身上除了虎的形象,还有各种纹饰,如夔纹、云纹和饕餮纹等。因为造型精美,我被清代的皇帝收藏在圆明园中。你们一定都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吧?也就是在那一年,我被英国的海军上校哈利·埃文斯掠走。从此,我就和祖国母亲开始了一个半世纪的分离。
      2018年3月,我出现在英国的肯特郡,有消息称,我将在2018年4月11日被拍卖。国家文物局知道这个消息后,通过多种渠道与拍卖行沟通,但是拍卖行拒绝撤拍文物。就这样,我被一个境外买家买走了。我以为,我又要在异国度过漫长的岁月了。谁知道,这个买家表示,愿意将我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2018年11月,国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将我带回了北京;12月,我正式加入国家博物馆,成为其中的一员。国家博物馆为了欢迎我回家,还进行了专门的主题展览。
      从1860年到2018年,我在异国度过了158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国家强大了,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了祖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相信,曾经的悲剧不会再发生,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守护好我们,守护好千千万万的“虎蓥”!
      3号讲述者: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我们是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兄弟姐妹共有8人。我们于春秋早期出生在湖北随州。
      我们兄弟姐妹不仅铸造精致,而且身上还刻有330个铭文,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本来是曾国贵族——曾伯克父甘娄的陪葬品,后来,主人的墓被盗,我们就被偷走了。2014年,我们曾出现在上海,后来,又被非法卖到日本。直到2019年,我们出现在日本的拍卖公司。国家文物局得到这个消息,在明确拍卖公司用以证明文物在民国流传经历的信件内容是伪造的后,便依据国际公约,在日本政府的协助配合下,展开了追索工作。最后,我们终于顺利回家。
      我们和前面几位讲述者回家的经历不太一样,我们是国家依据国际公约,追索回来的。不得不说,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正因如此,国家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让我们回到家乡,和祖国的兄弟姐妹们团聚。
      文物记载着国家的过去,文物的流失见证着中国过去的屈辱,文物的回归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学与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