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故事
红军八一剧团化妆镜背后的故事
-
■ 钟同福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二楼展厅里,展出有一面异形的镜子。这是一面独特的演出化妆镜,形状为不规整三角形,它的边长不等,底边还稍有弧度,镜框用小山竹的竹杆子制成,背后还用竹片做了十字形固定。镜面看上去虽说显得有些模糊,但它背后却有一段清晰而传奇的动人故事。
八一剧团
镜子与土地革命战争岁月时的红校八一剧团有关。当时,中央苏区有苏维埃剧团和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就是这时候从部队开始的。那时红军除打仗外,还要宣传革命、组织群众、建立工农政权,因此各部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在1932年春夏之际,经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欧阳钦等人的鼓励推动,由红校俱乐部戏剧管理委员会牵头,在瑞金成立了中央苏区的第一个话剧团——红校八一剧团。剧团主要编演话剧,其骨干成员有黄火青、霍步青、伍修权、李伯钊、危拱之、蔡纫湘、宋发明、钟维剑、洪水、张欣等,还有崔音波、石淡峰、石联星、彭舜华、刘月华等,他(她)们为无产阶级的戏剧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文艺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这年的夏天,石联星同八一剧团的演员们一起到红一军团部队驻地进行宣传演出。八一剧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央苏区从自发的群众性的、临时性的戏剧表演发展到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戏剧运动。它虽只是红军学校的一个剧团,但在它的带动和影响下,各地方、各部队相继成立了许许多多业余剧团,使戏剧活动在中央苏区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演出遇险有一次的演出地是一块高低不平的露天空地,挤满了红军战士和当地的群众。这天,当节目演到一半时,突然敌机来了,首长指挥大家赶紧隐蔽,当地群众却在慌乱中到处乱跑,突然“咣”的一声,不知是谁把演出化妆用的一面镜子给撞碎了。敌机还在头上盘旋,石联星却毫不惧怕地回到演出现场。看见满地的玻璃碎片,她心里很懊悔和自责,因为这是她负责携带的道具。这虽然只是一面普通的化妆镜,可对演员们来说就是战斗的武器,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石联星从碎片中捡起一块稍大的镜片,感到无比的伤心和悲愤,眼泪唰地一下掉了下来。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声大叫:“快躲,不要命啦!”石联星被人迅速地拉到一处安全地带。等回过神来,才发现站在自己身边的原来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战术教员钟纬剑。此时,钟纬剑看见她手上死死地捏着一块镜子残片,一阵责备之后似乎多了几分怜悯。石联星没想到的是,在第二天收拾行装准备出发去下一个点演出时,钟纬剑把她叫住,并递给她一面经过加工修饰的三角镜。石联星激动不已,接过镜子反复观看,这不是昨天自己从碎片中捡起的三角镜片吗?她脸上不由露出灿烂的微笑。原来,钟纬剑深知石联星为打碎的那面镜子发愁,于是他背着石联星拿着那块三角镜片,找到一个老乡家里,在老乡的帮助下砍来一根竹子想把它框起来,但镜片不规整,一边还有弯度,要把整块镜子固定住不脱落,必须要用竹筒同时把它连起来固定。因此,钟纬剑就与老乡一起拿来锯子和铁戳子,根据碎镜片的长短把竹筒锯成一长一短两节,老乡用刀把长竹筒的中间处削去一半,用火将两节竹筒稍稍烤软后,迅速把它按镜片形状折弯定型,最后在底部竹筒两头戳出一个小洞把它安装固定,就成了一面完整牢固的三角镜。第二天钟纬剑就将这面镜子送给了石联星。英雄身世1907年5月,钟纬剑生于醴陵县桃花乡(今醴陵市官庄镇沙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又名钟维剑、钟继连、钟文。1922年,钟纬剑进入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曾与曾三等进步学生组织“新雷声社”。1925年,参与领导爱国学生运动,同年秋入黄埔军校步兵科学习,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毕业,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6军17师,先后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副团长等职,参加北伐战争中三克南昌、强攻南京的战斗。大革命失败后,钟纬剑前往武汉,从事兵运工作。后来,他从国民党军内秘密搞了一些枪支,弄到一条帆船,连夜驶离武汉,沿江而上,在湖南华容与贺龙取得联系,随贺龙前往湘西桑植。1928年3月参加桑植起义,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部参谋。1928年8月被党组织派往日本,入东京士官学校学习,后转早稻田大学攻读社会科学,积极参加中共旅日特别支部的活动。在日期间,钟纬剑遭到日警逮捕,被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但依然将生死置之度外,坚不吐实。1930年4月,带着满身伤痕和满腔革命热情,钟纬剑回到上海开展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3月,正值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时期,钟纬剑主动请缨,奔赴中央苏区。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红都瑞金后,他历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战术教员、上级干部队队长等职务。他军事素质好,计划周密,讲课细致,受到学员的好评,为红军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同年11月任瑞金阅兵副总指挥。1933年春,钟纬剑任红军学校第五期军事团团长,8月任第六期军事团团长。同年10月参与组织成立瑞金红军大学,任训练部部长。因战争形势的变化,1934年10月红军大学同红军步兵学校等组成军委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钟纬剑任参谋长,旋即改任中革军委第一纵队参谋长,协助司令员叶剑英率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和直属队出发长征,连续冲过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同年12月中革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在贵州黎平合编为中革军委纵队,钟纬剑仍任参谋长,协助刘伯承、陈云、叶剑英指挥纵队挺进黔北,进驻遵义。因镜结缘再说石联星,她1914年6月1日生于湖北黄梅县城关镇,原名石莲馨。1926年,进入汉口女子二中,积极参加革命文艺宣传活动。1927年随父到南京,入南京女子中学学习;次年回到武汉,先后在湖北省立一中和省立高中学习。1932年,她还是个高中生,因为向往革命,在上海参加了赤色互济会;同年夏,她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央苏区瑞金,先后在列宁师范学校、红军学校看护连、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苏区星火剧团任文化教员、演员。那时,中央苏区的戏剧运动刚开始起步,石联星是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的革命文艺战士,中央苏区瑞金时期红色戏剧的开拓者之一。她因主演话剧《武装起来》《海上十月》《沈阳号炮》及参演《我——红军》《女英雄》等话剧,与李伯钊(后为杨尚昆夫人)、刘月华一道被广大红军和苏区群众誉为苏区“三大赤色红星”。没想到这面三角镜竟成了钟纬剑与石联星的“红娘”,见证了他俩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结成一对革命的伴侣。石联星也把这面三角镜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只要外出演出,她都要带上它与自己相伴。胜利之后钟纬剑随中央红军长征后,石联星留在了中央苏区的火星剧团,带着那面三角镜,带着那份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与剧团的同志们一起,抱着必胜的革命信念,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用纯朴真实的情感战斗在最简易的苏区舞台上。后来,战场形势愈来愈恶劣,剧团不得不解散,人员被分散到各部队随军游击,这面镜子因体量过大不便携带,也就留在了苏区人民家中。在解放后的一次征集文物活动中,这面镜子才被征集入馆。新中国成立后,石联星积极献身于人民电影事业。1949年,她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赵一曼》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战士赵一曼的英雄形象,轰动了新中国,给予亿万人民群众以巨大的鼓舞。在1950年第五届国际电影比赛大会上,《赵一曼》受到热烈欢迎,石联星也因此荣获了“优秀表演奖”,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争得了荣誉,成为人民公认的中国著名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她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特邀代表,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石联星于1984年8月1日去世,享年70岁。(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