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 广角
击毙“名将之花”的雁宿崖、黄土岭战役
-
⊙作者 张瑞安
雁宿崖、黄土岭战役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与第120师并肩战斗,在河北涞源的黄土岭地区对实施“扫荡”的日军进行的一场伏击战役。这场战役,在充分掌握敌情的基础上,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毙伤日军1500余人并击毙旅团长、有“名将之花”美誉的阿部规秀中将,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我军下一步行动奠定了基础。作战背景
1939年秋,在晋察冀边区实施“扫荡”的日寇在遭受了陈庄歼灭战打击之后,加紧了对北岳区的报复性进攻,于10月中旬,调集了独立混成第2旅团、第110师团主力共2万余人,对晋察冀军区进行“冬季大扫荡”,企图打通曲(阳)阜(平)间的交通线,寻歼这一地区的八路军主力,以彻底摧毁我北岳抗日根据地。10月30日,坐镇张家口的阿部规秀中将派出其得力干将辻村大佐,率领1000多日伪军官兵进驻涞源,分兵3路,向我银坊镇、走马驿、灰堡地区进行“扫荡”。其主力2个步兵中队、l个炮兵中队及一部伪军600余人,由辻村大佐亲自指挥,经龙虎村、白石口、鼻子岭向银坊镇地区逼进,企图将在银坊一带活动的八路军一网打尽。
战前态势
涞源地区是敌我必争之地。对我军来说,可从涞源两侧经察南挥戈北上,直捣阿部规秀的老窝——张家口。在敌人方面,则把张家口——涞源一线的据点,看成是插进我晋察冀军区的一把尖刀,企图用这把尖刀割裂我平西、察南、雁北根据地,阻我向察南、雁北活动,巩固其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占领区,因此,敌人在涞源多置高垒、深沟,经常驻守重兵,并以此为营地,不断向我根据地“扫荡”。10月下旬,侦察获悉:涞源有敌2000余人集结,敌先前“扫荡”强征的民夫、骡马均未遣散。针对敌情,正在阜平参加北方分局组织会议的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主动请缨,要打一仗,得到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和120师师长贺龙的支持,贺龙用惯常的幽默口吻说:“送上门来的,打嘛!打一个胜仗,庆祝军区成立两周年”。聂荣臻当即命令杨成武回去组织指挥战斗,返回途中,杨成武对银坊镇、雁宿崖、白石口、黄土岭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察看,从白石口至雁宿崖实际是一个宽约40米的干河滩,两边山岭陡峭,如果伏兵两侧,诱敌至此,再用火力封锁住白石口,断敌退路,敌人插翅难逃,一个详细作战计划在杨成武脑海中逐渐形成了。回到驻地,杨成武连夜进行了部署,派出一支侦察分队侦察日军据点情况,严密监视涞源之敌动向。同时,进行战前动员,要求部队立即做好战斗准备。作战经过骄横狂妄的辻村大队一意寻歼我军主力,在雁宿崖遭到毁灭性打击,不甘失败的阿部规秀发动报复性进攻,在黄土岭再次遭到沉重打击。这场战役包括雁宿崖和黄土岭两场战斗。11月3日晨,涞源之敌分三路向我军发起进攻。一路向井子会、水堡方向进攻;一路由插箭岭向五门子、走马驿进攻;一路为白石口之敌第1大队,由辻村大佐指挥,经鼻子岭向东南张家坟、银坊方向进攻。向银坊方向进攻的敌人,虽遭到曾支队第3队的不断袭扰,但并未发现我军主力,因而行进很快。该敌到二岔口后,抽出200余人,向南道神方向搜索前进。在北道神以北附近,遭到已占领阵地的第3团第2营伏击,敌连续五次冲击均被击退。第2营顽强战斗,奋勇冲杀,歼敌一部,将余敌牢牢牵制在预设战场。第2团经40公里夜间急行军,刚到张家盘以北地区,即与敌遭遇。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向第2团猛攻,遭到尖兵连迎头痛击,同时组织火力,支援第2营由左侧对敌攻击,接连攻占数个高地,敌被迫退守到雁宿崖西南一个高地上,继续顽抗。由于地形开阔,第2团进行了三次冲锋均没有成功,团部遂集结第2营、第3营主力,重新编组,改由左翼向敌进攻。至14时,我军夺取该阵地,歼灭大部分守敌,余部逃往雁宿崖。当敌先头部队进至张家坟附近时,遭到第3团两个连正面攻击,敌不敢再进,第3团主力由右翼向张家坟敌人侧后猛攻,将敌完全驱至雁宿崖及其以北地区。同时,第1团各部迅速占领黄家庄,主力由东北方向迂回占领二岔口以北地区,切断了敌人退路。至16时左右,敌被分割包围在二岔口、上下台、雁宿崖3个村庄内。16时,我军向敌发起总攻,17时30分将敌全歼,敌辻村大佐以下600余人无一漏网。向井子会、走马驿进攻之另两路敌人,仓皇逃回涞源。与此同时,敌人纠集重兵,驻保定的第110师团、驻大同的第26师团、驻张家口的独主混成第2旅团余部纷纷出动,从灵丘、涞源、唐县、完县、易县、满城等方向分多路向黄土岭合击,企图在包围圈外面对我军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把我军一网打尽。战局发生了变化,全歼敌人之战机已失,为避免大的损失,聂荣臻立即指示部队撤出战斗。此战共歼灭日军900余人,缴获200多辆满载军用品的骡马车,5门火炮,几百支长短枪及无数弹药,击毙日军旅团长并俘虏日军10人。雁宿崖、黄土岭战役,历时10天,共毙伤日军1500余人,俘日伪军多人,缴获野炮l门、山炮4门、牲口300余头。这场战役是侵华日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胜利,国民党政府内部弥漫着投降毒雾的氛围下,我华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敌,主动出击而取得胜利的一场战役。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敌决心和斗争意志,增强了中国军民的必胜信念。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阿部规秀被击毙引发了日军的连日哀叹,日本《朝日新闻》撰文称:“中将级指挥官的阵亡,是皇军成立以来未曾有过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战例评析雁宿崖、黄土岭战役的胜利,有力地挫败了日军冬季进攻的企图,奠定了晋察冀地区反“扫荡”胜利的基础,振奋了在敌后坚持抗战的全体军民的士气。这场战役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战役发起之前,日寇曾于9月底以1500人进犯陈庄,被第120师和第4军分区歼灭。日军因侵华战争初期的接连取胜,养成了骄横、易于报复的习性,轻视对手,一旦吃亏会马上报复。针对日军特点,晋察冀军区和第1军分区准确判断敌“冬季大扫荡”很快来临,同时认为北线的涞源,应当是敌“冬季大扫荡”出击的主要方向。涞源是八路军进入敌后之后,最先解放的一个县城,有坚强的党组织,群众抗日情绪高涨,斗争经验丰富,又有隐蔽情报网,敌一有动静,我军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涞源常驻敌重兵,是敌人的第一线据点。当敌“冬季大扫荡”发起后,对于敌由张家口向涞源增兵,并派人调查到银坊的交通情况,我军了如指掌,从而为适时地定下决心,周密部署,争取了主动。就武器装备来讲,日军有飞机、坦克、大炮等杀伤力很强的现代化武器,而我军只装备有轻武器,两者装备相差悬殊。但日军的机械化装备更适合在开阔的平原地带作战,一旦进入山地和丘陵地区便无法施展,而我军装备在山地便于机动。兵法云:“地形者,兵之助也”,如果选择在山地同日军作战,日军装备肯定无法发挥优势。身经百战的我军指战员深谙此理,杨成武在战前对地形反复察看、研究,当发现从白石口至雁宿崖一段路,实际是一个宽约40米的干河滩,两边山岭陡峭,利用打伏击,便决定将战场设在这里。为诱使敌人进入预设战场,采取了隐蔽主力,以弱小一部与敌周旋,急于寻求决战的日军迫切求战,误以为我兵力弱小,在步步紧逼时,不觉然进入我军预设阵地,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兵法云:“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这段话体现出的是取胜的集中兵力原则。在把握敌情,做出打击日军决策时,我军在主要用兵方向的二岔口地区,只有1个团的作战兵力。但为达到集中优势兵力的目的,杨成武和其他领导同志连夜部署,急令主力3个团11个营,从20至40公里外连夜集中到预定战场,从而以优势兵力集结于雁宿崖,歼敌辻村大佐以下600余人。战斗结束后,我军除留少数兵力在人民群众支援下打扫战场、抢救伤员外,主力隐蔽进入银坊、吉河里,塞坨、神南各附近地域休整待机。此时,敌人到达黄土岭急于寻找我军主力决战,我军采取“示形于敌”的战略战术,让敌人摸不着我军的行踪,始终被牵着鼻子走,在我军小股部队的不断袭扰下,疲于应战。我军则利用作战间隙,休整部队,保证了作战的全胜。阿部规秀率主力于4日进入雁宿崖、黄土岭。该股敌人来势汹汹,兵力多,企图从东西两翼围歼我军主力。日军第110师团各部队由易县、完县、唐县多路出动,于7日进入神北。阿部虽然6日已被我军包围于黄土岭、上庄子地区,但拼命顽抗,继续东进,其目的是待其间进之第110师团到达后,联合攻击我军。为争取主动,避免陷入日军合围,聂荣臻当机立断,除留少数兵力继续监视敌人外,主力部队先行转移,我军已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进入外线持续打击敌人。(据《党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