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建国
2013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巴基斯坦。当总理的专机进入巴基斯坦领空后,巴方派出六架“枭龙”战斗机全程护航。熟悉这款飞机的人都知道,“枭龙”战机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而“枭龙”战机的总设计师,就是航空少帅杨伟。
三次一分之差
杨伟有三次一分之差的考试,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当年,15岁的他,中考十门功课里仅有一门因一分之差与满分失之交臂。因为成绩优异,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破例允许他以初中毕业生的身份参加当年的高考。
他的高考成绩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又因一分之差失之交臂。杨伟一共填报了7个重点大学志愿,最后一个志愿是西北工业大学,至于这所大学在哪里、是干什么的,他并不了解。高考后,眼见开学在即,迟迟等不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杨伟只好叹口气,进了高中。在高中就读一个月后,忽然有一天,父亲匆匆来到杨伟班的教室门口,交给他一个被汗水浸湿的信封:“儿子,你被大学录取了!”杨伟急切地打开信封,“西北工业大学”赫然映入眼帘。这个稀里糊涂填报的志愿,最关键时刻却给了杨伟一个机会。
西北工业大学的招生老师对这个少年非常感兴趣,立刻进行面试。前面的几项面试结果令人满意,但是拿到色盲检测本后,杨伟傻眼了。把枫叶看成数字,把镰刀看成汽车……招生老师一边轻轻摇头,一边走向电话机。接电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钱学森的学生罗世俊。罗世俊沉思片刻后说:“我也是色弱,经常把红粉笔和绿粉笔拿错,人才可遇不可求,把他招进来!”慧眼识珠的决定,让杨伟跨入西北工业大学,成了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毕业考试时,命运之神再次跟杨伟开了个玩笑。系里有一个公派留学名额,杨伟因一分之差落后于对手。然而事后来看,如果不是留在国内学习,杨伟很可能不会从事现在的事业,并把它做到极致。
不断实现的中国航空梦
198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完成7年学业后,22岁的杨伟以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到歼-10飞机的“摇篮”——611所(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报到。他被安排到一个全新的课题组,对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进行攻关。该系统是第三代歼击机的典型标志,也是使歼-10飞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半年过后,杨伟因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被调到电传飞控科研小组任组长。2001年,杨伟被任命为“枭龙”战机第三任总设计师。杨伟悄悄给团队设定新课题:凭借一系列技术革新,让国产二代机挑战美国的F-16战斗机。
杨伟肩上有两副重担,一个是国家急需装备部队的重点型号歼击机,另一个是国际合作项目“枭龙”。要让两个几乎同步的项目在短时间内都实现首飞,杨伟必须做出重要决策,他决定边做边改。
虽然成功完成了仿真飞控模拟,但试飞时大家还是捏了一把汗。静稳定状态的飞机一旦失控,飞行员还可以操纵飞机回到正确轨道,但静不稳定的飞机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将不可避免地一头栽向地面。起飞前,杨伟和团队对飞机反复检查,以往都是竖起一个大拇指,向试飞员示意“Ready”,但这次杨伟竖起了两个大拇指,他要通过这种方式传达信心:放心起飞,绝对没问题!
20年弹指一挥间,2018年11月6日,装备矢量发动机的歼-10B在珠海航展大放异彩,“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落叶飘”“赫博斯特机动”……一系列特技动作如行云流水。
观礼台上,杨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随着军迷放声高歌。此刻,这位航空少帅,正在酝酿一个更加美好的航空梦。(据《莫愁·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