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定元
李克农是我党我军情报战线上卓越的领导人,他在情报工作方面的重大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他的文艺天赋和善于运用文艺武器的斗争艺术却鲜为人知。
自编自导戏剧公演
李克农,安徽巢县人,在巢县读完小学,11岁随父亲到芜湖上安徽公学。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少年时代就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立志报国。中学时代,他在上海一刊物发表了以鸭场为背景的反帝反封建短篇小说。后来,他和宫乔岩、钱杏邨等在芜湖创办民生中学,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活动,先后自编自导《荒山泪》《兵匪交易》《春闺梦里人》等戏剧在芜湖公演,呼唤民众觉醒,影响很大。1926年,他在大革命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冬,李克农奉命赴江西瑞金苏区,担任红军保卫局执行部部长。当时中央成立了“八一剧团”,以活跃苏区红军文化生活,提高红军觉悟。李克农和钱壮飞、胡底积极参加文艺演出活动,经常自编自演话剧、活报剧。李克农曾主演过独幕话剧《秘书长万岁》,尖锐地讽刺猖狂进攻苏区的国民党法西斯分子。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他与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校校长李伯钊在《农奴》剧中,扮演兄妹俩,受到广泛欢迎。伍修权在回忆录中曾写道:“他演出得那么生动自然,惟妙惟肖,使人很难想像,不久前他还是战斗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者。 ”
领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
自1937年2月起,李克农先后担任西安、南京、上海八路军办事处处长,武汉中共长江局秘书长,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11月20日,他带领一百多人到达广西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并担任处长。桂林当时是西南抗日大后方,云集着郭沫若、沈钧儒、何香凝、胡愈之、柳亚子、范长江、茅盾、巴金、夏衍等文化名人。在桂林期间,李克农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领导抗日文化救亡运动,使桂林文化教育、文学创作、戏剧音乐演出等活动空前繁荣,人民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他还组织发动机关、学校成立业余剧团到群众中演出,宣传抗日。李克农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自编自导自演活报剧,他扮演的日本军官丑恶、凶残,激起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枣园秧歌队边区受欢迎
1941年3月,李克农奉命撤回延安,担任中情部副部长兼西北公学校长。1942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中央决定将中央机关部分受审查的对象集中到西北公学进行审查。李克农负责审查工作,对一时不好下结论的年轻人采取了“边学习、边工作、边生产、边审查”的办法,将他们全部留在社会部工作。为发挥年轻人的特长,他在社会部成立了文娱科和通讯科,由汪东兴和刘志汉分别担任文娱科长和通讯科长。根据李克农的指示,文娱科成立了秧歌队,配合形势,开展演出,节目有《动员起来》《劳动者》《自卫》等秧歌剧。其中,《动员起来》秧歌剧反映的是边区农民从个体分散劳动到组织起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思想斗争。该剧上演后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毛泽东看过演出后赞扬说:“方向对了,好戏。群众那么喜欢,让他们多演。”并给秧歌队起名为“枣园秧歌队”。1945年,毛泽东为枣园文工团题词:“拿起锄头能生产劳动,用文艺宣传群众,能文能武是中国革命文艺战士的典范。” (据《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