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俄极速“对决”

  • ■ 李梅 

        目前,高超声速技术已经成为美俄军事对抗的新战场,而美国AGM-183A与俄“匕首”空射高超声速导弹是两国在该领域最具可比性的代表。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在此领域的发展路线和技术水平。虽然美俄都没有正式公布两种空射高超声速导弹的具体情况,但从公开的相关照片,我们可以作出大致判断,并进行比较。
    美使用楔形布局,
    俄坚持圆锥体设计
        从今年2月披露的概念图来看,AGM-183A采用了“战术助推滑翔”(TBG)项目的面对称楔形布局方案,为楔形滑翔弹头的高超声速设计。从图片判断,在导弹加速到最大速度后,抛弃整流罩,楔形滑翔弹头与导弹分离,独立滑翔打击目标。
        俄罗斯“匕首”导弹由于直接采用了陆射战术导弹设计,导弹有一个圆锥形的可抛掉的头部整流罩,头锥最前端为锥形头罩,长度占弹体长度近一半。导弹弹体后半部分呈圆柱形,尾部装有4片三角形空气舵面,沿弹身周向X型布设。在机载时弹体后端安装有一个圆台形尾罩,用于空中挂载,避免产生涡流,起到降阻作用。导弹从载机上投放数秒后,尾罩向后弹射抛掉,随即导弹发动机点火。
    总体尺寸美较为克制,
    俄更加适配
        从美国公布的AGM-183A图片估算,导弹弹长约6.5米,主体弹径约0.78米,头锥段长约1.8米,整体质量约3吨。整流罩内部的滑翔弹头翼展只有0.75米,长度约1.5米,高度小于0.2米。结合其扁平式楔形布局特征,该弹头的空间容量将非常小,扣除必需的热防护、控制、电源等子系统外,很难有效布置战斗部、雷达导引头等作战所需的载荷部件。以此来看,目前的AGM-183A的装药载荷非常有限,主要利用高速度打击坚固目标,可能只能完成战术打击任务。
        由于俄“匕首”导弹基本沿用了“伊斯坎德尔”的设计,因此外形尺寸与其大体接近。按图片估算,“匕首”导弹全长约7.8米,弹径0.95米,整体质量约3.8吨。从数据可看出,“匕首”导弹的武器潜力明显大于AGM-183A,更加适用于俄目前的作战需求和武器平台。AGM-183A的技术潜力要高于“匕首”,它甚至没有脱离技术验证的范畴,可能作为一种过渡产品,而成为美国高超声速武器的实战验证工具。
    美注重滑翔,俄优化弹道
        从目前透露情况看,美AGM-183A是以导弹作为飞行载体,采用一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导弹飞到最高点后,释放滑翔弹头。其最大飞行速度17马赫,最大射程可达1600千米。滑翔弹头被释放后,依靠足够的速度和高度,高速滑翔机动,因此其大部分弹道和航程是通过滑翔完成的。由于它的载荷和弹头质量较小,因此其滑翔机动性可能更高。
        俄“匕首”导弹从外观上看没有进气道结构,与“伊斯坎德尔”一样采用单级固体火箭,且没有级间段特征,因此很可能头体不分离,在飞行中整体高速机动,这就要求其可能不会采用最优的较高弹道飞行,而可能采用更为平直的优化弹道。“匕首”投放后,在自身动力下首先沿弹道做类抛物线飞行,在接近目标后进行一定幅度的跃升,最后俯冲并对目标进行灌顶攻击。俄军方高层将“匕首”导弹称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弹道导弹系统”,而公布的视频中,“匕首”导弹抛出后弹道有两次明显跃升。外界因此认为,“匕首”虽然由于载机投放有较高高度,且具备高速滑翔能力,射程可能比陆射“伊斯坎德尔”有较大增加,但不会像俄罗斯对外宣称的那样有成倍提高。
    美载机航程远
    俄导弹射程大
        美国TBG项目导弹的射程为900~1800千米。美国媒体宣称AGM-183A射程为1600千米,但从今年2月图片显示的设计方案看,其即便加上空射的优势,射程也不可能达到这一指标,估计导弹自身动力射程只有900千米左右。俄罗斯宣称“匕首”导弹的射程将达到2000千米,但综合打靶情况和其前身“伊斯坎德尔”的性能看,它也不可能达到这一指标。其射程受载机米格-31投放高度的影响,但不可能超过1500千米。从这点看,俄“匕首”导弹射程远比美AGM-183A要大。但美目前规划的AGM-183A挂载平台为B-52和B-1战略轰炸机,其航程远比俄罗斯目前采用的米格-31战斗机和图-22M3要大。
    美系统单一,俄复杂可靠
        虽然很多外界评论认为,美国AGM-183A弹头很可能安装有雷达导引头,但从透露的AGM-183A概念图估算,其弹头楔形体高度只有0.2米,且头部尖锐,这很难将体积较大且较为耗能的雷达成像导引头融合进飞行体内,因此它很可能采用了体积较小,且几乎无需伺服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方式,不过在极端情况下也可能安装雷达导引头。这将极大限制其打击目标的适应性和打击精度。而俄罗斯“匕首”导弹弹头最大直径0.95米,整流罩末端直径也有0.75米,加之战斗部整体体积较大,足以满足雷达成像等较为复杂导引头的使用。虽然目前尚不明确导引头的具体类型,但从图片看,“匕首”导弹头锥侧面开有若干个矩形窗口,而窗口不透明,因此窗口是天线口盖的可能性较大。加之俄称“能在飞行弹道全程进行机动”的描述,可以判断这些窗口中包含信号接收窗口,通过卫星、飞机、地面或海面控制台接收实时信号,更新导弹飞行规划数据。由于其前身“伊斯坎德尔”导弹采用了GPSGLONASS制导方式,“匕首”导弹很可能也备份有GPSGLONASS制导能力。
    美潜力较大,俄挂载受限
        从公开的图片看,AGM-183A导弹尾部安装有折叠式弹翼,这可能一方面为适应挂架要求,另一方面则可能是适应未来作战飞机内埋弹舱的挂载要求。但AGM-183A的长度明显超出了F-22和F-35的弹舱长度,因此挂载平台只能是B-52或B-1B、B-2轰炸机,以及未来的B-21轰炸机。2019年8月,美空军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完成了B-1B轰炸机载弹能力扩展演示验证,其中就包括高超声速导弹。最近,美国公开影像显示,B-52H轰炸机左侧的机翼下方挂载了两枚测试弹,分别采用灰色和白色涂装。俄主要使用米格-31战斗机挂载“匕首”导弹。由于“匕首”体积庞大,因此载机在机腹中心线位置增加了一个特制的长挂架。另外,俄正考虑使用图-22M3轰炸机挂载“匕首”。按照“匕首”的尺寸推断,图-22M3能够挂载3枚“匕首”。图-22M3可以通过简单改装即可实现空中加油,从而显著增加作战半径,使“匕首”的作战范围有质的提高。(据《兵器知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