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朱启超
今年以来,虽然新冠疫情在美国国内依然严峻,但美军对俄罗斯的抵近侦察却十分频繁,次数创下历史新高。俄《红星报》8月21日报道,在过去一周时间里,美军共有50多架飞行器对俄边境实施抵近侦察,包括40多架有人驾驶飞机和10多架无人机。
美军“黑历史”
“抵近侦察”是军事领域的术语,一般是指在不侵犯敌方领空和领海的前提下,公开或秘密接近敌方阵地或重要目标开展的侦察行动。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当前一国针对另一国的抵近侦察,主要采取航空器、水面舰艇或潜航器等进行空中、水面、水下侦察,其中航空抵近侦察最为常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关系迅速恶化。为掌握苏联军队动态,美军出动战机对苏联进行侦察行动。在20世纪50年代的空中较量中,苏联防空力量处于下风。美军派RB-57战术侦察机、U-2高空侦察机多次进入苏联领空实施侦察。直到1957年苏军装备萨姆-2防空导弹,并且于1960年成功击落一架在苏联侦察的U-2飞机,才结束了美军高空侦察机在苏联领空畅行无阻的历史。尽管苏联有了防空导弹和高性能战机,但美国对于苏联的侦察并没有停止,而是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手段。
错综复杂的战略战术目的
美军拥有强大的侦察体系,注重对世界各热点地区的情报搜集。尽管美军拥有数量众多的卫星,遍布全球的无线电监听站,但利用航空器、舰艇、潜航器对别国实施抵近侦察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抵近侦察和航天侦察优势互补,相互印证。航空平台时效性强,使用灵活。根据任务要求,抵近侦察通常分为例行侦察和专项侦察。水面舰艇持续性好。美国海军的综合测量船、水声监听船经常打着科研的名义,在对手周边活动收集海洋环境信息。潜航器隐蔽优势明显,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冷战时期的“常春藤之铃”行动,使得美军监控前苏联海底军事电缆通信长达十年之久。同时,航天侦察往往作为一种战略级的侦察手段,使用层级较高。但从情报需求提出、侦察实施、情报融合处理到下发用户,整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时间损耗。而抵近侦察方案则要灵活得多,对于战区指挥官而言,好用自然常用。三者从不同维度提供情报,互相弥补,和卫星等其他侦察手段共同构成美军情报力量的拼图。
美军拥有实施抵近侦察的地缘和装备双重优势。美国东西临大洋,南北无强国。其他国家很少能抵近美国本土长时间实施侦察活动。而凭借着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美军却能轻松到达目标区域展开侦察,这为美军抵近侦察提供了地利之便。当前,美军拥有各型侦察机700余架,侦察性能强,续航时间长。以RC-135系列侦察机为例,其通信侦察系统在1万米高度可侦测到600至800公里外的音频、电报等通信信号。如果RC-135在距我国领海基线100公里的阵位活动,其侦察能力可达500公里以上的纵深,足够将沿海重要目标尽收眼底。
美军将抵近侦察作为表达战略关切,塑造地区态势的重要手段。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军机多次抵近俄罗斯展开侦察,一方面可为乌克兰提供情报支持,另一方面给乌克兰亲美力量撑腰打气,以显示“你们与俄罗斯对抗,我给你们做后盾”,提供一种虚假的鼓劲感。同时积极组织北约国家开展联合侦察行动,谋求强化对俄强硬立场,对俄进行军事试探。借抵近侦察测试俄军对类似“准战争”试探的反应措施,及时调整美军应对策略。
俄军如何与美斗法
俄罗斯历来是美国抵近侦察“重点关照”的对象,从前苏联时期算起,已经有70余年了。在与美国的斗法中,俄军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
俄军的主要目标是不让美国方面如愿获得俄军关键情报,并展示俄对抗能力和决心,为此采用了颇为激进的策略,甚至包括一些有潜在危险的“示威”乃至“挑衅”举动,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是典型例子。
1987年9月13日,一架挪威空军的P-3B型反潜巡逻机在巴伦支海上空对苏联执行侦察任务,辛巴尔大尉驾驶苏-27进行监视拦截。苏-27战机先打开机背减速板减速,近距离监视着挪威P-3B反潜巡逻机,随后亮出挂载的空空导弹进行威慑。但P-3B机不为所动,继续抵近。随后苏-27战机故意近距离掠过,产生的强大喷射气流使挪威侦察机几乎操作失控。尝到苦头的P-3B机驾驶员示意准备离开。但这架挪威飞机并没真走,不久后又转了回来。
在距苏联领海线48海里时,苏-27战斗机第三次出现了。这次它径直飞到挪威侦察机的右翼下方,其左垂尾从挪威侦察机的右外侧发动机下方划了过去。只见P-3B发动机短舱顿时被切开了一道口子,右外侧发动机很快停车,而苏-27扬长而去。
激进不等于鲁莽,苏联在应对美抵近侦察上往往富有耐心和技巧,充满了俄式智慧。黑海是美国对苏联进行抵近侦察的重点海域,苏联海军司令弗切尔纳温曾提议用军舰撞击来对付侵入苏联领海的美国军舰,这样既可显示足够的强硬态度,又不会让事态升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以说,黑海撞击事件就是对切尔纳温建议的实践。
1988年2月12日,美国“约克城号”导弹巡洋舰和“卡隆号”导弹驱逐舰编队在黑海闯入苏联领海,距离塞瓦斯托波尔港仅七海里。美舰这一挑衅行为遭到了苏联海军的反击,苏军派出“无私号”护卫舰和SKR-6小型护卫舰前出驱赶美舰。多次警告无效后,苏联海军SKR-6小型护卫舰撞击了“卡隆号”舰。发起撞击的两舰显示出较高技巧,既果断执行了撞击命令,又未造成过于危险的后果,没有导致人员伤亡。撞击第二天,苏联外交部发表声明,没有承认苏联军舰主动撞击美舰,而是宣称由于苏联两艘护卫舰舵机“同时失灵”,导致与美舰相撞。黑海撞击事件后,美苏双方均保持了相当克制。
虽然“危急时刻”时有发生,但是双方也在多年的对抗和接触中逐渐摸清了对方的意图。对于两个曾经剑拔弩张半个世纪、时刻准备发动核战争的老对手来说,抵近侦察所采取的战术对抗只是红线之上的“橙线”,双方真正的底线是在战略层面。俄往往通过灵活多变的策略来实现看似矛盾的目标。在远东、黑海、巴伦支海等固有“势力范围”内,俄对美态度强硬,向美国展示出没有妥协退让空间的姿态。但在叙利亚,俄因势利导,姿态“柔软”。此外,俄在试探过程中也不断调整策略,如在2014年向美战机展现武器、启动地面雷达跟踪锁定后,俄也意识到这种威胁可能导致美方误判,之后就放弃了此类危险举动。
经过长期交锋,美俄双方有足够的经验和机制管控双方发生意外碰撞的风险。黑海撞击事件发生一年后,美苏两国通过签署《避免危险军事行动协议》《领海无害通过协定》等建立了危机管理机制,规定了两国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发生对峙时应采用的通信频率和信号、应禁止采用的危险对抗行为,以及双方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采取的措施等事项。美俄双方也重视培训前线部队,以使一线人员具备足够的经验和技巧应对意外情况。同时,美俄没有放弃通过协商降低风险几率的途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会放弃相互试探行动。(据《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