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旧闻
“八一敢死队”:摄影机就是手中的钢枪
-
李天印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目前全国乃至整个世界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自1952年8月1日建厂至今,摄影师们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扛着摄影机总是冲在阵地的最前沿、蹲在灾区的最险处,一次次地把镜头推向现场的“风口浪尖”……先后有高庆生、文宗华、朱文富、柴森、李连祥、谷芬、王杰等七位烈士倒在拍摄岗位上。因此,社会上把这支穿军装的电影人称之为“八一敢死队”或“文化铁军”。
人在武器在1952年国庆节刚过,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选派战地摄制组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拍摄纪录片《慰问最可爱的人》。摄制组有导演夏国瑛,摄影师谢祀宗、文英光,摄影助理陈毓中、高庆生,剧务黄宝善等。10月17日上午,摄制组一行随慰问团抵达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这里是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从冰河里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牺牲的地方。摄制组拍摄了朝鲜群众隆重祭奠罗盛教的场面,下午又采访了罗盛教所在部队的领导。整整忙碌了一天,当他们正在一所学校里与志愿军官兵一起吃饭时,突然低空中传来密集的枪炮声,炸弹也随声而落,大家赶紧躲避。这时,黄宝善和陈毓中不顾危险,迅速跑去抢救摄影机和电影胶片。摄制组共带了两台摄影机,大家都像宝贝一样对其十分珍惜,平时坐车赶路时,怕汽车颠簸损坏设备,就把机器搁在怀里紧紧抱着。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军队电影人,他们深深懂得:摄影机就是手中的钢枪,人在武器在。紧要关头,宁可丢掉性命,也要保护好摄影机。当黄宝善和陈毓中正忙着抢救机器和胶片时,高庆生奋不顾身地冲过去,二话没说,就把黄宝善手里那台苏制艾姆摄影机接过来,转身就往外跑。黄宝善抱着另一台摄影机紧随其后,陈毓中提着装胶片的箱子跟在后面。这时,敌机冲着他们投下两枚炸弹。随着一阵巨响,黄宝善的耳膜穿孔,顿时失去听觉。文英光也负了伤。敌机轰炸结束后,却不见高庆生的踪影。大家急忙分头去找,结果在不远处看到高庆生被炸烂的遗体,而那台摄影机则“躲”在他身下完好无损。后来,他的战友们扛起这台用生命保护的摄影机在战场上继续拍摄……高庆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牺牲的第一位摄影师。10月18日,摄制组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将年仅25岁的高庆生安葬在罗盛教墓地的旁边。八一电影制片厂把高庆生抢救的摄影机命名为“光荣号”,并系上大红花一直珍藏在荣誉室里,教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八一电影人传承英烈精神、续写新的辉煌。用镜头记录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美军利用空中优势对我志愿军交通运输线进行战略性轰炸,妄图切断我军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阻挡我军前进。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当即下令:必须建立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确保前方物资能够源源不断供应。志愿军官兵在朝鲜军民的大力协助下,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凭着异常顽强的战斗意志,一次次将敌人炸毁的运输线恢复起来,为前线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为了真实地记录“钢铁运输线”上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中央军委决定拍摄一部战争纪录片。八一电影制片厂接到命令后,马上选调精兵强将,组建一支摄制组,再次赴朝鲜拍摄。第一任厂长陈播亲自点将。很快,一支由26人组成的《钢铁运输线》摄制组成立了,年龄最大的薛伯青43岁,最小的沈友春只有18岁。有3名导演、2名剧务、2名照明、1名美工。考虑到伤亡因素,其余18人分成6个小组,每组3个人,小组之间也经常变换人员。摄制组的同志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到朝鲜,他们就活跃在阵地上,开始拍摄空袭、谈判及部队指战员紧张的战备、生活等日常情况。薛伯青、张伦、杨映梅这一组,先是在指挥所拍摄志愿军首长参加的军事活动,后来又跟着去了军事分界线和上甘岭。彭德怀司令员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战地摄制组迎着敌人的炮火再次出现在阵地上时格外高兴,对拍摄工作非常支持。一次,需要拍摄志愿军首长们召开军事会议的镜头。彭德怀得知后,专门把有关领导召集在一起配合拍摄,并亲切地称赞说:“拍电影的同志辛苦啦。”志愿军总部首长对拍摄工作也十分重视,特意交代所有重大活动除特殊要求外,允许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同志参加。得知摄制组的同志带着沉重的拍摄设备日夜奔忙在战场的各个阵地上,后勤部洪学智部长就特批给摄制组配备了车辆,为拍摄工作提供方便。钢铁般的意志战地摄制组在拍摄工作中,时常会有人踩上地雷或碰到定时炸弹等险情,但他们都临危不惧,从容不迫。1953年4月初,张伦等到某军部拍摄资料。结束后,军部的同志特意安排他们晚上在招待所休息,但他们执意不肯,坚持要连夜赶回驻地。因为那里每天都有敌机轰炸,如赶上敌人袭击,就可以抢拍到战斗的真实场面。他们将摄影器材、行李装上车就出发了。路上,8架美国“油挑子”飞机,突然朝着他们的吉普车投下4枚炸弹,司机眼疾手快,迅速将车开进树林里,才避免了伤亡。晚上9时许,美军又出动了大批轰炸机对军部进行大规模轰炸。住在军部招待所的许多同志牺牲了。张伦对同行的同志说:“要不是急着赶回来,咱们也可能就没命了。真是好险哪!”1953年5月26日上午,薛伯青带领摄制小组到身弥岛阵地拍摄海上运输的场景。这里落潮后,小岛和陆地之间有条用石子铺成的汽车公路就会显露出来,涨潮时公路又会被海水淹没。所以,军民们都是抢在涨潮前把物资运到小岛上。为了保证拍摄效果,薛伯青把拍摄时间选在涨潮前的上午10点左右,抢拍部队官兵和老百姓紧张运送物资的场面。不料10点刚过,海水就开始上涨。官兵们和老乡也开始与潮水争夺时间,奋勇抢运。这时,突然有20多架“油挑子”从上空飞过。很快,便有两架敌机返回来猛烈轰炸运输队,弹片落在薛伯青的身边,一股热浪向他涌来。身旁的人急得直喊:“老薛,赶快跳海!”此刻,头顶上的敌机仍在不停地盘旋。为了保护手中的摄影机不受海水浸泡,薛伯青半蹲在海水里,双手将摄影机托举出水面。随着海水不断上涨,薛伯青也不停地变换着身体的姿势,最后只能踮起脚尖支撑。直到空袭结束,他才撤回到岛上。他说:“摄影机就是我们电影人的武器,必须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它,确保机器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拍摄期间,摄制组冒着战火硝烟,克服重重困难,无论是拍摄反绞杀、反轰炸、反破坏和抗登陆,还是拍摄物资抢运、修筑桥梁,都以饱满的战斗热情,抢占最佳位置、拍出最佳效果。有的在山崖边站不稳摔倒了,他们爬起来继续拍摄;有的在炮火中被弹片炸伤,他们匆匆包扎一下咬牙坚持;有的在拍摄中晕倒过去,其他战友接过摄影机就扛在肩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中国第一部战争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拍摄完成。影片用凝结着鲜血和生命的一寸寸胶片,真实地记录了志愿军后勤官兵为了保障部队物资供给,不畏严寒,战天斗地,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鲜活场面,成为我军极为珍贵而鲜活的战争史料,彭德怀司令员看了影片后高度评价说:抗美援朝正面战场所取得的胜利,一半功劳归功于后勤战线的指战员们。接着,摄制组又成功拍摄了一部反映志愿军医护人员事迹的纪录片《救死扶伤的英雄们》。拍摄时,虽已临近停战,没有飞机轰炸等危险,但拍摄条件仍很艰苦。他们凭着顽强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出色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据央广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