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防疫“持久战”的困境

  • 崔洪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近期,欧洲多国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连创新高,疫情呈加剧趋势。出于对新冠疫情的认识和自身防疫体系的特点,多数欧洲国家选择了与病毒长期共存、打防疫“持久战”的策略,因此可以说眼下第二波疫情来袭是欧洲预料中事。但第二波疫情的来势汹汹,仍暴露出欧洲“持久战”面临的困境。
        在疫情发展和人为干预之间建立起能经受住事实检验的平衡关系,是欧洲防疫“持久战”面临的首要困境。如果出现判断失误或继续出现防疫措施落实不力的情况,“持久战”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滑向被动“群体免疫”的局面,而这在目前是既不科学(没有研究结果支持个体能对病毒实现长期免疫)也不道德的(在接种疫苗条件下才能实现科学的主动的群体免疫)。
        由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性,多数欧洲国家难以承受全力防疫带来的次生经济和社会代价。一些国家动用了财政刺激手段,但如果由于对第二波疫情出现误判而采取了“绥靖政策”,疫情就可能对欧洲形成轮番冲击,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就会继续增大,欧洲付出的社会乃至政治代价也会更大。从避免更严重次生灾害,避免防疫“持久战”陷入扬汤止沸、得不偿失的恶性循环的角度看,欧洲国家也要掌握好疫情进展和人力干预之间的平衡。
        此外,欧洲防疫“持久战”正在遭受民众“新冠疲劳症”的冲击。欧洲防疫“持久战”的主体和对象都是民众,承受疫情痛苦和经济社会代价的主体也是民众,因此能否有效解决目前出现的欧洲民众“新冠疲劳”的问题,才是最终决定欧洲防疫“持久战”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些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六成的欧洲民众开始对疫情持续状况和时松时紧的防疫措施感到倦怠,这种心理会直接转化为对个人防护的松懈、对群体性聚集的强烈需求以及对政府防疫措施的抗拒甚至逆反行为,这会导致政府即便采取了科学的防疫措施也难以有效落实,“持久战”极有可能因为民众心理难以持久而落败。
        疫情带给欧洲的不仅是医疗能力和卫生体系的巨大挑战,其实也提出了需要在危机持续状态下重新建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
        只有打一场政府与民众休戚与共、相互支持的“人民的防疫战争”,才能确保欧洲看到“持久战”的胜利曙光。(据环球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