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升机如何安全落上“火柴盒”

  • 刘任丰 任剑翔 朱晋荣

        直升机飞行员在高空看到的舰艇甲板犹如一个火柴盒大小,那么,在风高浪急的海面上,他们是如何成功降落在这些“火柴盒”上的呢?
        降落前12秒还是“火柴盒”大小的甲板,在直升机着舰的前5秒,就会成为飞行员眼中的一堵“墙”,不少飞行员都会有“目视旋翼已经要扫到机库壁上”的错觉。那么,如何确保直升机安全着舰呢?其实,在直升机研发过程中,设计人员已经想好了对策,他们给不同机型直升机装上3种不同的特制“安全锁”:
        一是“鱼叉-格栅”系统。上世纪70年代,法国率先研制出“鱼叉-格栅”直升机助降系统。这套系统可以通过直升机机身下方安装带有卡扣结构的液压杆,在触舰时牢牢“叉”在直升机甲板的格栅上,从而实现直升机和目标舰之间的刚性连接。整个系统操作比较简单,配合绞车能够在5-7分钟内完成直升机的着舰和收纳作业,因此得到世界各国海军的广泛应用。
        二是“熊阱”系统。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英德尔技术公司研制出“熊阱”系统。相比“鱼叉”,“熊阱”系统适用于大中型舰载直升机着舰,可依靠舰上人员的辅助操作,将直升机“捕捉”到固定的“陷阱”中,实现精准降落。因此,搭载“熊阱”系统的舰艇,更适合使用固定和牵引装置来移动直升机,舰上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鱼叉”,在航母时代被广泛应用于随航母编队出征的驱逐舰上。
        三是“防滑网”系统。受起降甲板面积、使用习惯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的舰船都能使用前两种直升机助降系统。有时候,在直升机起降甲板上铺设一层由高强度纤维编织而成的防滑网,能有效规避直升机着舰时的侧滑问题。
        俄罗斯海军舰艇就是一个例子。俄海军得益于卡式直升机同轴反转旋翼的抗侧风性能,在直升机着舰前,只在飞行甲板上铺设一张长、宽各5米,由棕榈绳编织而成的防滑网。着舰时,直升机机轮会陷入防滑网中不易摆脱,成功实现着舰。
        当前,各国科研人员将新技术不断应用于解决直升机着舰难点上,如加拿大研制的最新一代全自动助降系统增设了红外线装置,有效解决了舰机协调问题。相信随着配套系统更新迭代,直升机着舰将变得更加安全。(据《中国国防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