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日印澳协同作战的路数

  • 吴敏文

        美国海军舰载机F/A-18E/F“超级大黄蜂”的设计生产商波音公司,近日在马里兰州帕特森河海军航空站对该机型进行了滑跃式起飞试飞。由于印度是所谓“印太战略”四国中,除美国外拥有航母且是舰载机滑跃式起飞航母的国家,波音公司此举随即被一些观察家视为美军正为美、印海军舰载机在对方航母上起降做准备。
      所谓的“印太战略”是一个联盟战略,各主要参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宏观协调与合作显而易见。然而,在军事领域,由于现代战争是多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不仅在一国内要三军联合,而且盟国军队之间也要联合。那么,多国军队的军事行动,靠什么实现一体化联合?“黏合”多国、多军兵种作战力量与平台的深层链接是什么?
    四国打造“力量倍增器”
      所谓“印太战略”就是一个为维持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所谓“至高无上的地位”而组建的,主要由美、日、印、澳等国组成的联盟体系战略。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印太战略”的推进力度空前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日、印、澳各自发布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计划,体现出它们正在战术、技术层面开展密切合作。其突出表现是,强调盟友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尤其是各国不约而同提到“协同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并将其界定为“力量倍增器”。
      比如,今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高票通过了总额7405亿美元的“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这一法案特别单列“太平洋威慑倡议”基金,2021财年拨付16亿美元,此后在2022—2026财年期间再投资184.6亿美元。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的款项,主要用于提升驻太平洋地区美军的导弹防御能力、增强亚太地区美军的前沿部署态势和加强印太同盟和伙伴关系,提升与伙伴国军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和信息共享、信息支援能力。
      无独有偶,日本防卫研究所4月10日发布年度更新的《东亚战略概观2020》,大肆渲染“日本必须在‘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下维护和加强开放的海事秩序”。7月14日,日本发布2020年版《防卫白皮书》,对周边局势评估结果极为负面,为强化日本防卫力量以及加强美日同盟而渲染不安气氛,制造紧张氛围。
      7月1日,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2020年国防战略更新》,将“印度-太平洋地区”作为未来国防规划重点方向,提出从印度洋东北部到东南亚,再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周边地区,是澳大利亚最直接的战略利益区,也是澳与盟国开展军事合作的地区。
      对美军而言,“协同作战能力”不是一个语义的、宏观的、笼统的描述,而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系统和装备。美军不仅已经用这个系统装备本国陆、海、空三军作战平台,而且开始在日本、澳大利亚等盟国军队的作战平台上陆续部署和安装使用。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
    三大功能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出现,源于现代海战的需求。“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在美军各军兵种的推广应用,能够将分布在陆、海、空、天多维作战空间的各种预警探测、情报侦察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武器系统有机结合,使战场态势高度共享、部队协调同步、作战行动快速实时,从而实现整个作战体系整体作战效能质的飞跃。
      概言之,“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具有三大功能。
      首先,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提供传感器网的“无缝”链接。“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可将分布在陆、海、空、天的各类专用侦察设备,和各种武器平台上的嵌入式侦察设备等联成网络,使任务部队克服任何单个传感器的局限,实现信息高效共享。
      其次,为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提供战术信息共享。“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不仅可装备各军兵种作战平台,而且它传输的是传感器直接获取的数据,这就使得其在信息共享的效率上和速度上都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每套装备由封装在一个加固机箱里的30台摩托罗拉68040处理机组成,并包括一整套复杂的算法和程序,为大量的数据融合提供强大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
      其三,为一体化联合作战提供协同打击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使战斗群中各作战单元以极短的延时,共享其他作战单元获取的传感器目标数据并进行同步处理,使整个作战体系中的各个平台能够实时地协调动作,选择处于最佳阵位的武器和弹药对目标进行打击。
      “协同作战能力”系统能大大扩展作战平台和作战体系的探测范围,提高目标发现和跟踪快捷性、准确性,改善识别能力,为指挥员提供更高质量的战场态势信息,缩短从发现到摧毁之间的时延,从而扩展作战空间,实现超视距打击,同时也可提高区域、局部和作战单元的自我防御能力。
    应用于所谓“印太战略”
      具体运用如何落实在所谓的“印太战略”中?主要思路为:通过在美国陆、海、空三军平台装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实现美军内作战平台共享传感器数据和战术态势信息;通过装备盟国军队作战平台,实现在美军与盟军之间作战平台级的传感器数据和战术态势信息共享,实现作战平台与单兵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一体联动,从而达成美军所追求的,使“协同作战能力”系统成为美军和盟军联合作战的“力量倍增器”。
      为适应其所谓“印太战略”的需要,美军加速在澳大利亚和日本等盟国军队的主战平台安装和部署“协同作战能力”系统。澳大利亚在军事上一直紧随美国,澳军已成为最先部署和安装“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军队。
      2017年12月,美军开始在澳大利亚海军的“霍巴特”级驱逐舰上安装“协同作战能力”系统。2018年11月,“霍巴特”级驱逐舰的首舰“霍巴特”号和二号舰“布里斯班”号,在南澳大利亚海岸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在当年的夏威夷演习期间,澳大利亚海军的“霍巴特”号与美国海军“伯克”级驱逐舰“约翰芬恩”号,通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建立了安全的数据链接,两舰共享了来自传感器网的目标跟踪和火控数据,验证了美、澳海军通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联合作战的可行性。
      迄今,澳大利亚军队安装了“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平台包括海军的第三艘“霍巴特”级宙斯盾驱逐舰、“猎手”级护卫舰,以及空军的E-7A预警机和陆军防空反导系统等。
      日本海上自卫队是第二个获得“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美盟国武装力量。2018年,日本海上自卫队的“DDG27”型驱逐舰“摩耶”号下水,搭载“协同作战能力”系统成为该舰最大的亮点,它使得此舰能与美军共享陆、海、空、天传感器网情报,战时与美海军第七舰队联合作战。此外,日本空中自卫队购自美国的F-35A隐形战斗机,出厂时即装备有“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目前正加紧在E-2D预警机、海上自卫队的“宙斯盾”驱逐舰上加装这一系统。
      由于印度与俄罗斯之间长期的军事合作关系,以及在装备种类和水平上的差异,目前印军尚未有平台加装“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亦未有这方面的计划。但是,印度在所谓“印太战略”中具有较重要的地位,美国拉拢和与印度发展军事合作的意图日益明显。然而,印度传统上具有自主的外交选择和利益关注,尚未做出铁心加入“印太战略”的决定,是否装备“协同作战能力”系统进入美军网络,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究竟如何发展尚待观察。
      总的来说,“协同作战能力”系统作为支撑以美国为主导的所谓“印太战略”的深层纽带,可将美陆、海、空、天作战平台,甚至将盟国军队作战平台纳入统一的“OODA”(观察、定向、决策、行动)循环和“从发现到摧毁”的网络之中,实现作战单元和平台一级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说“协同作战能力”系统决定美军与盟军联合作战的程度与深度,绝非言过其实。从该系统于2000年开始大量装备美军,到2017年开始装备盟国军队,与美国大力推进的“亚太再平衡”“印太战略”在时间上高度契合,绝非偶然。(据《环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