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老兵特刊
浴血铸重生
-
主人公小传
张长顺,中共十三大代表,上海人。1931年11月生,1949年4月参加革命,1953年4月入党。历任学员、宣传员、陆空联络员、文书、参谋、营长、科长、处长、师副参谋长,成都军区军训部副部长、部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职。曾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西海岸防御,解放大、小和岛战斗,以及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1951年在朝鲜被师授予“好青年”称号,1990年获朝鲜二级友谊勋章,1993年获胜利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2月离休。
与张长顺将军面对面,你会立刻感到他的身上有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军人气质。肤色黝黑,动作有力,说起话来掷地有声。熟知他的人都说:将军“不怒自威”的神态中蕴含着一腔铿锵豪情。从布衣到将军,经历多多,面对来访,将军端杯轻饮一口清茶,缓缓道:“抗美援朝战争,一举打出了我国的国威军威,我有幸参与了这场战争,给你们讲两个小故事吧!”“一把炒面一把雪,那算幸福的”“接到命令时,我们部队还在湖北搞大生产,连夜就坐火车去吉林磐石又到集安,10月25日,我们就跨过鸭绿江。”张长顺回忆道,当时自己扛着枪,把装了一周粮食的米袋围在脖子上,身上穿着湖北发的三斤重棉衣,带着刮掉八一字样的水壶和小铁锹。因为采取的策略是夜战和近战,大晚上在树林里面行军,棉衣早都已经被挂得四处冒棉花了。后来,部队没有粮食了,“缺少吃的啊,生苞米就直接干嚼。当时连队里面,有个四十多岁炊事员,每次煮饭就把饭锅巴存起,分给年轻战士吃。那些老兵人都很好,大家又相互扶持,没有听说被饿死的。”因为营养不良,有些志愿军战士晚上就看不清东西,一个连队有十几个夜盲症。白天不能做饭有烟,晚上不能做饭有光。得知这一情况,彭老总、周总理要求给志愿军们供应大量的炒面。“都说一把炒面一把雪,太苦了,但我觉得那算幸福的了,因为炮弹一打下来,雪都没得了。”张长顺笑着说。“你这娃,命真大!”“12月4日,我们部队就到了平壤的大同江边,渡江时大家把棉裤全脱了,大头鞋顶在头上,衣服死死往上面捞,江水都快漫过胸口了,头上敌机又不时投下照明弹,灭了后我们就赶紧走。”张长顺一边比划着一边继续说:“上了岸,更紧急,大家裤子鞋子都没来得及穿,指导员就喊快跑,踩在鹅卵石和冰渣子上太痛了。”被问及有没有害怕,张长顺摆了摆手说:“当时脑子全是空白的,就一个劲儿往前冲!”他所在的第五十军一四八师四四二团是最早攻进汉城的队伍。之后,第五十军回撤汉城以南,组织防御掩护大军,1951年2月中旬回撤汉江以北。天寒地冻、粮弹供应困难的情况下,第五十军在汉江两岸坚守了50个昼夜。提起命悬一线、最危急的时刻,他想起自己一个人到师部送信。1951年第四次战役中,一天,团里突然安排他一个人到师部送文件。他仔细看了看地图大致认清了路,拿着指北针、枪和文件走了。冬天,水田并没有冻结实,经常一脚踩下去又是泥又是水。被问到是否需要伪装,他回答道:“我那棉衣早就破破烂烂,到处翻棉花,像个乞丐一样。”他拿着指北针一直沿着铁路往北走,经过两个山洞间的一截铁路时,被敌机发现了。“一个俯冲下来,我赶紧卧倒,左躲右躲,反正最后没打着,敌机就走了。”他继续向前,穿过山洞,发现铁轨是断的,两三层楼高的桥墩下面是河。“我把大衣、枪小心地丢下去,沿垂下去的铁轨爬了一段后,跳到了浅滩上。”张长顺说自己的棉手套也早就刮破了,一瘸一拐最终成功把信及时送到师部。“回到团里后,大家都说‘你这娃,命真大!’”张长顺笑着说。1951年11月30日,他所在的第一四八师四四二团负责攻打大小和岛。“当时我们坐的都是渔船,一个排坐一条船,就拿各种布包着手电,红光的是团,黄光的是营,蓝光的是连,以此辨认。对面应该也是特种部队,一到晚上,他们就放各种信号弹传递信息。”张长顺继续说,“一营和三营作为第一梯队上,当时我在二营五连当文书。”连里和他关系很好的陈司号员被借调到三营九连了。“为了迷惑美军嘛,多个号声,以为我们人多。后来咱们都打完了,我问小陈人呢,他们说已经牺牲了。”张长顺说到这,哽咽了。“我们第五十军3万多人入朝,四次战役就牺牲了1万多,其中打光了7个连,打光了31个排,打光了138个班。”说到这儿,张长顺将军顿了顿,抹了一把眼泪。(原载《军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