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世达
近日,印度政府已就美印《基础交换与合作协议》(BECA)最终草案进行讨论,并将在10月26-27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和国防部长埃斯珀共同访问印度参加第三轮美印外长与防长“2+2”对话期间讨论和签署。在此之前的10月6日,由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印太四国”(QUAD)举行第二轮外长会议,期间决定正式邀请澳大利亚参加今年美日印三边“马拉巴尔”海上军事演习。美印军事协作成为近期国际舆论关注焦点,素有“不结盟”传统的印度是否会完全加入美国领导的安全联盟、美印军事合作关系能密切到什么程度等都引发讨论。
除以签署协议搭建防务合作框架外,美国还加大对印军售力度。2008-2019年,美售印武器总额高达180亿美元,包括P-8I远程反潜机、C-17运输机、C-130J运输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海上卫士”远程无人机等,已成印第二大武器进口来源国。此外,美国还是与印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次数最多的国家。美印各军种之间均建立了固定军演机制。2019年11月,印美还举行了首次“老虎凯旋”三军联合军事演习。此前,印度只与俄罗斯举行过类似三军联合军演。
其次,印太防务合作加速网络化进程。为实现印太战略,美国除了增加印太前沿军事存在、密切同盟合作,还大力推动与地区伙伴的双边合作连点成面,实现网络化。为此,美国鼓励印度与日本、澳大利亚密切安全合作,构建美日印澳四边防务合作网络。
此外,所谓“不结盟”的传统也很难成为美印战略走近的障碍。长期以来,“不结盟”是印度战略和外交传统的最醒目标签,这导致产生和固化了一种印象:印度永远不会结盟,始终将保持独立自主。然而,“不结盟”虽然与印度大国雄心、传统战略文化等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上世纪冷战期间,印度刻意在美苏两大战略集团之间保持距离,以左右逢源、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即使印度争当“不结盟”运动领袖时期,自身利益也是其主要考量。时过境迁,21世纪的世界已经不复两大阵营对立抗争的局面,而是美国霸权地位有所动摇、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的景象,这要求我们以当下的局势去重新看待印度的“不结盟”。
综合分析认为,印度当前的外交政策已经超越“不结盟”,演变成为在不同议题上与不同国家合作或斗争的“多面结盟”政策,其核心标尺仍然是印度的国家利益。在美印关系问题上,印度对美国有颇多期待,如:从美国获取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转让;利用美国所谓对华脱钩寻求对印产业链转移,落实其“印度制造”“自力更生”等战略,发展印度本土制造业;利用美对华战略挤压从中渔利,以“印度利益最大化”方式解决中印现存系列问题等,这决定了美印持续战略走近将是大概率事件。诚然,未来印度对美政策也会面临诸多掣肘,例如传统合作伙伴俄罗斯的态度,以及中国在特定领域的反制等,但无论如何,“不结盟”已经不是美印战略走近所不可逾越的障碍。(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