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布设中导“棋局”,日本如何“落子”

  •     近日,美国总统军控特使马歇尔·比林斯利在接受日本《经济新闻》专访时透露,美方正加紧研发新型巡航导弹、弹道导弹及高超声速武器,并计划在亚洲部署中短程陆基导弹,以应对来自中国方面的“紧急威胁”和“军事压迫”。他声称,上述由美国研制的新型导弹,是日本等国希望掌握的“必要防卫力量”,暗示美军将在亚太地区突破既有军事方针,将大量中程导弹部署至日本境内,彻底转向核对抗战略。美军在西太平洋缺少紧邻中俄的直属军事基地,即便在关岛部署导弹,也难以将中俄大陆纳入打击范围。对此,有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此番打着“中国威胁论”的幌子,在地区盟国中寻求战略支点,从而强化本国的核威慑能力。
    日本谋求主动进攻能力
        根据此前美政府的官方表态,在亚太地区,其企图在500至5500公里的导弹射程范围内形成战略优势。按美军在亚洲的基地分布及其盟友的地理位置推断,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是美国部署中程导弹的可选地点。但从去年8月至今,澳、菲、韩考虑到自身安全等因素,先后表明无意在本国境内部署美国的中程导弹,美军方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日本。据相关领域专家分析,尽管部署美军中程导弹必然招来日本国内民意的强烈反对,导致日美两国政府间存在一个激烈复杂的谈判与博弈过程,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或将同意美方的要求。
        事实上,在亚太地区构筑导弹威慑态势,日美是“不谋而合”的。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村野将在一份政策报告中指出:“从战术上讲,拥有进攻的选择权会令对手的计算趋向复杂化,最好的防御路线就是创造进攻能力”,即建议日本大力发展各型导弹,甚至接纳美军在本国境内部署中程导弹。而特朗普政权急于在东亚地区遏制中俄,不惜无限制地为自卫队“解绑”,也正好给了日本发展主动进攻能力的机会。当前,日本正在寻求发展“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希望趁美方推动在日部署中程导弹之机,加速本国导弹的自主研发进程,从事实上突破专守防卫方针。自今年5月以来,日本政府以陆基“宙斯盾”系统部署计划搁浅为由,进而提出为了彻底消除敌方导弹威胁,有必要使自卫队拥有远程导弹打击能力,强化自身的国土防御态势。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构建强大的威慑力量“以攻代守”采取进攻性手段有效慑止,从而改变敌方的利益计算,确保国家安全。8月4日,时任首相安倍正式采纳了自民党导弹防御讨论小组的建议。该建议认为,日本应拥有在敌方领土范围内阻止其实施导弹发射的能力,即在遭到攻击之前可率先对他国的导弹基地展开攻击。如此一来,日本的安保政策将发生重大转向,由以往的“主动防御”变为“先发制人”,从根本上架空了专守防卫理念,令和平宪法名存实亡。
        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激荡变化,日本正借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谋求在其推行的“印太战略”中扮演积极角色,在同盟内部发挥更大作用。在现行的日美安保框架下,美国为“矛”、日本为“盾”。如果掌握“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日本就把自己同样摆在“矛”的位置上,实际上变成一个能随时发动战争的“普通国家”。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日本借助日美同盟获得远程打击能力。其防卫和安全政策外延必然不断扩大,从针对敌方导弹基地发展至所谓“来犯舰机”,从而逐步取消自卫队的行动限制,为其迈向军事大国清除障碍。
    “小动作”里的态度
        面对美国在日本境内部署中程导弹的点名要求,日本目前并未直接答复,也有评论认为,安倍的辞职及菅义伟的上台,都暗示着日本有意把这一合作尽量拖下去。但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相关的操作,似已显示出态度立场。
        其一,日本对特朗普政府退出《中导条约》表示积极支持,借机加紧本国的导弹能力建设。对日本而言,美国退约后大力研制各式导弹装备,不仅能有效强化日美同盟的威慑力,也为自卫队发展本国导弹力量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早在2019年末,安倍内阁就曾公开宣称,将加速推进本国的导弹研发进度,配合美军形成“拒止型”威慑态势。目前,继自主研发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滑翔式“高速滑空弹”后,日媒又报道,防卫省计划在2022年3月前,为现有的F-35A战机配备由美国和挪威共同研制的JSM型“联合打击导弹”。作为一款防区外攻击武器,JSM的打击范围达500公里,可谓自卫队有史以来射程最远的攻击性力量,且其采用被动制导技术、避免主动发出无线电信号,具备较强的隐身性能,可使战机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中灵活打击敌方纵深基地。
        其二,日本谋求导弹攻击能力“合宪”,为部署中程导弹事先扫清法律障碍。众所周知,专守防卫原则,是战后日本防卫政策最重要的一根支柱,要求仅限遭到攻击后,才能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有限制地行使武力,而发展远程导弹打击能力明显有悖于相关规定。然而,日本政府不顾民众反对,安倍更是在卸任前夕基本敲定了自卫队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的军力建设方向,并罕见地临时发表了有关安保政策的谈话,再次强调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的“重要意义”,敦促下届政府尽快出台导弹防御的具体措施。据悉,日本政府内部正加紧推动,将发展导弹攻击能力纳入和平宪法规定的专守防卫方针,并计划写入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防卫计划大纲》,从而为部署中程导弹大开“绿灯”,提前扫清法理层面障碍。
        其三,日本频繁与美协商共建反导体系,试图构筑同盟威慑态势。今年8月, 日本防相河野太郎先后与驻日美军司令施耐德、美防长埃斯珀等军方高层会面,围绕地区安全形势变动与构筑新的导弹防御体系深入讨论。此外,日本还向美方透露,替代陆基“宙斯盾”系统的初步方案,即增加搭载美制SPY-7型雷达及导弹发射系统的“反导专用舰”,将其机动部署至周边海域,以强化日美同盟的防空反导态势。
        美国“防务博客”网站分析称,若美军计划在亚太部署陆基中程导弹,采用地面机动发射式巡航导弹,将是一个现实的优先选项。据悉,比林斯利赴洛-马公司考察时,特意参观了巡航导弹的新式发射平台,评价其将使新型导弹的陆地机动或海空运输更加灵活迅速,有助于美国及其盟友抵御他国侵入,而与其配套使用的陆基导弹,很可能正是威名赫赫的“战斧”。《中导条约》失效后,美国迅速将海基“战斧”重新搬上陆地。2019年8月,美军进行陆基“战斧”地面试射,精确命中了500公里以外的目标。由试射公开的数据可知,这种新型陆基“战斧”最大射程约1600公里,采用类似舰载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在制导技术上引入抗干扰GPS修正、双向数据链通信及末段图像引导,导引头具备预编程能力,可事先储备15个目标信息,在飞行过程中随时变更打击目标。(据《世界军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