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倾城
受新冠疫情影响,欧洲多个国家出现大范围封闭和跨境运输限制,对于农场采摘、分类和包装新鲜农产品的欧洲季节性工人而言,他们遇到了大麻烦。例如:英国短缺至少7.5万名农业零工。
世界各地都经历着类似的问题,在澳大利亚,近一半的蔬菜农工是临时移民,加拿大农场需要6万多名移民工人。在巴西,农民出现咖啡作物收获物流问题;在印度,由于疫情封锁限制,大量国内流动季节劳动力无法外出工作。
在新西兰,工程师致力于开发自动化机器人,它们能承担收割农作物的任务,完成一些重复性强、难度最大的环节。Robotics Plus公司已制造一款农业机器人原型,可以在猕猴桃果园中穿行,用类似章鱼触手的机械手臂在树冠采摘果实,并进行大小分类。
此外,其他公司也积极开发农作物采摘机器人。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州Harvest Crop Robotics公司正在研制可以自动收获草莓的机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已研制一种可以采摘生菜的机器人。
在新冠疫情期间,城镇农民和当地生产者见证了疫情期间封锁状态下带来的经济损失,一些人称,有迹象表明疫情期间食物供应链已经崩溃,我们应该从微型生产商那里购买超本地化产品。虽然我们确实需要减少食物不必要的运输链,但创新消费者证实,我们可以实现食物本地化、规模化。在一些大城市,地下农作物种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做的是充分利用有效土地资源。
卫星技术在食物供应网络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太空图像技术,空间科学家可以测量土地养分含量,从而确定在哪里更有效地耕种农作物,或者对农田面积不足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快速地解决农作物种植土壤问题。
美国Apeel公司提出一种延长新鲜水果和蔬菜货架时间的方法,这意味着可以减少食物浪费。该公司研究了果皮特性,制造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涂层材料,可涂在水果和蔬菜表面,极大地延长它们的保鲜时间。有趣的是,这种涂层材料是由食物加工过程中经常丢弃的果皮、果核等植物成分制成。
无论是采摘机器人、空间科学家还是地下农场,新冠疫情告诉我们,有危机的地方存在着机遇,食品供应链存在已有几千年,但现在它正在进行现代化变革。(据《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