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重工业高歌猛进背后的隐患

  • 千里岩

        冷战结束前,苏联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军火出口国之一,其军火出口一度占世界军火总出口的35%-40%。然而,冷战结束后,国际军火市场迅速萎缩。俄在世界军火市场中的份额急剧跌至10%,远远落后于美国的45.7%。经过20年追赶,至2018年前后,俄在世界武器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为21%,美国为36%。俄罗斯军工为何没能续写辉煌?

    从诞生起就带着的重工业“基因”

        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控制了各个主要工业城市,掌握着几乎这个国家全部的工业,从而能够有效武装红军。
        在内战还没有彻底平息的时候,列宁就已经喊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的口号。总结内战经验之时,布尔什维克进一步把发展重工业作为了压倒一切的优先目标。
        列宁去世后,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斯大林成为新一任领袖,延续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国家刚刚缓过一口气,斯大林迫不及待地要求重新转为严格的计划经济,以便集中一切资源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当时处于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英法的干涉军虽然因为自己刚刚打过一次世界大战筋疲力尽而失败,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正在迅速恢复,很可能卷土重来。
        更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党依然坚持“世界革命”理论,将自己视为未来世界总革命的基地和大后方,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重工业显然不足以支撑。
        斯大林说:“我们苏联要想在新的世界大战中避免亡国灭种的情况出现,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个想法遭到来自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和外部异口同声的反对。许多党内高级领导认为,如果不好好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会质疑布尔什维克路线的正确性。政府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配售质量差、价格高的工业品,广大农民恐怕难以接受。
        然而,斯大林力排众议,铁腕践行自己想当然的政策。既然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那么,干脆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彻底消除农民自己直接参与市场的可能性,只能接受国家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和统一销售的工业品价格。
        反对这个政策的农民会被当作破坏社会主义的“富农”送往西伯利亚,不赞成“饿着肚子也要搞工业化”的党内高级领导也会被逐一排除出领导层。
        在这个背景下,苏联从1928年到1932年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来自外部的压力、斯大林的钢铁意志和布尔什维克党遍布全国的严密组织行动能力,在三者合力推动下,苏联完成所有计划指标只用了四年半,由此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被挤压的其他产业

        这一时期,苏联成就斐然: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的比重从1928年的48%上涨为1933年初的70.7%;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86%;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机械制造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美国;在航空工业、汽车工业、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中,基本实现了自创自主,摆脱了必须依赖西方的局面。
        曾经有个笑话,在制定五年计划的时候,斯大林一听到要建设什么大型项目就会提问:“世界最大的XX在哪里?”“什么?不在我们社会主义的苏联?”“赶紧造一个最大的去!”
        在一心求大的思路引导下,1929年,苏联开工建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第聂伯河水电站,该水电站建成之后苏联的发电量比一战前的1913年增加了6倍;同年开工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是欧洲最大的,到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
        然而,巨大的成就之后并非全无问题。在上面提到的三大动力作用下,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在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处处显露出紧迫和急躁,斯大林的个性和布尔什维克党处处想强调自身制度优越性的想法,让整个产业结构出现失衡。
        一个国家资源总是有限的,短期实现过高目标势必会挤压其他产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轻重工业的比重从1927年的6:4,变成4.5:5.5,受到挤压的情况明显。
        其实,苏联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自身体量大、投入高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感谢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严峻的经济萧条使得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顾不暇,没空跟苏联继续较劲,忙着想办法推销产品和输出资本求利,大国苏联自然成了交易目标。
        苏联最大的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尚不能自己制造设备,都是拿真金白银从美国福特等大公司成套搬来的。美国配套服务很到位,提供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甚至派人担任总工程师这样的要职,帮着苏联这些企业运转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也没上去。1927年,苏联还有一半的人口是文盲,这个受教育水平,想立即掌握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流程管理未免强人所难。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方才有钱兴办教育事业,才开始培养大批的技术人员。
        1933年之后,西方各国逐渐从大危机中缓过劲来,但大危机造成的伤害却正在加深——德意日迅速法西斯化并结成同盟,二战的阴云已经在地平线上举目可及。
    没人操心这些“不重要的小事”

        苏联原计划就是把自己作为未来世界革命的总基地来建设,面对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苏联要做好一切准备——竭力争取在短时间内继续扩大工业规模,把有限资源用到极致,一切重工业都要为军事目的服务,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必须设计简单、成本低、操作不复杂。
        二战期间,这个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苏联。苏联是个国土广袤的国家,各种资源绝不缺乏,真正稀缺的是高素质的人口和工业设施。战争一爆发,大片国土沦陷,工业城市要么被占领,要么成了一片废墟。昨天还在种地的青年农民,今天必须穿上军装研究开坦克,或者充当装备修理工;平日里忙着洗衣做饭、穿针走线的女青年们不得不走进工厂,操纵各种机床设备。
        简单、便宜、有效,这个理念使工厂迁往大后方后,工人们在头顶蓝天脚踩草地的情况下,仍能够立即恢复生产状态并且维持着一个相当可观的产量。
        著名的基洛夫工厂的大量技术工人奔赴前线作战,补充上来的老人和女青年每天每人只有250克面包,照样造出了大批T-34坦克和各型火炮。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在车间生产的时候,时不时地要拿起机床旁边的步枪打退渗透进来的小股德军,或者是开着自己刚刚造好的坦克打退德军的坦克冲锋,转一圈回来继续生产。
        死磕的话,一辆德国的主力虎式坦克平均可以干掉苏联的3辆甚至4辆T-34坦克。但是,德国坦克的制造工时高达苏联坦克的7倍以上!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在前线就不可避免地被汹涌而来的T-34钢铁狂潮吞没了。
        同样,苏联的飞机发动机经常被嘲笑寿命只有几百小时,然后就得大修。美国同样性能的发动机经常是3000小时甚至上万小时。但苏联的设计师们对此始终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根据战争中的统计,一架飞机的飞行寿命可能都到不了几百小时就会被击落或者损毁。
        二战结束没有多久,冷战拉开了序幕。美苏两大集团开启紧张的军事对峙,新一轮更惨烈的战争似乎随时可能爆发。
        在战争威胁之下,曾经带来胜利喜悦的简单实用工业发展思路,成了苏联此后工业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乍一看,简单实用似乎是技术水平低。但实际上,经过长时间积累,苏联工业在科技创新和工艺水平上都有显著提高。
        苏联解体前,在航空工业方面,跟美国各有所长:在航天领域,苏联已经开始技高一筹。就拿苏联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来说,技术极为过硬。强到什么程度?冷战后,美国一直在购买苏联末代的RD99发动机,直到前两年因为开始制裁俄罗斯了才停止采购。
        但是很不幸,苏联一心把主要资源集中于军工方面的做法,使得那些先进的工艺和管理经验,大都只局限于某些高精尖的军工企业内部,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在军工领域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带动科技水平和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比如,在电子工业方面,受政治因素影响,苏联走的就是“电子管小型化”道路,等意识到不对劲,回头走集成电路的路子时,已被美国甩下好多条街。此外,在民用汽车或其他轻工业领域,苏联依然我行我素,没人操心这些“不重要的小事”。(据《瞭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