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如何将粮食武器化

  • 陈劲松

        很多人以为美国的霸权主义体现在三个方面:金融霸权、科技霸权和军事霸权,其实美国还有一个大家不经常提的,就是粮食霸权。
    粮食霸权的建立
        美国粮食霸权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美国农业模式开始向大农场模式过渡。农场主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农业生产的技术、农业发展的管理以及农业销售市场的预测,使得农业产量迅速提高,很快美国市场就处于饱和状态。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农产品向外出口。到1900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量还是超过工业品,占出口商品总额的61%。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现代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化学、生物技术的研发突破使当时的农业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农产品的产量远远大于人们的需求。
        人口激增、自然灾害、工农业不协调等因素使得粮食成为很多国家急缺的战略物资,由于同时拥有军事霸权和金融霸权,无论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是涨是跌,美国均可从中获利。在粮价上涨时,单纯的粮食对外出口足以确保最基本的利益;在粮价下跌时,依靠国内发达的工业生产发展食品加工贸易,则可实现农业利益的最大化。
        相比其他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具有广阔的国土、发达的科技、大量的人才、高水平的机械化生产等优势,其他农业出口国所带给美国的国际竞争十分有限,美国的粮食霸主地位一直无法撼动。
        当世界性粮食危机爆发时,其他国家面对的是世界粮食价格提高所带来的供给不足问题。而美国依靠自己的农业优势丝毫不用担心,甚至可凭借农产品的国际输出换取政治、经济利益,也就是所谓的粮食外交。
    480公法与粮食外交武器化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曾根据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及希腊、土耳其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其中粮食占美国对这些国家经济援助计划的较大比重。
        得益于对外援助政策的经验,美国开始把农产品出口与美国的对外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外援助扩大农产品出口,同时取得政治利益。
        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480公法(农产品贸易开发和援助法案),将粮食外交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个法案规定,受援国可与美国达成协议,从美国获得贷款,依据当地的汇率从美国进口农产品。法案还要求受援国每年必须从美国或其他“自由世界”的国家进口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以确保这些农产品的价格不会下降。
        480公法的另一个核心是禁止社会主义国家或者同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接受美国的粮食援助。法案明确规定,“友好国家”系指下列国家除外的任何国家:苏联以及苏联控制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外国政府。该法要求美国总统帮助确保所销售或转移的农产品不被转移给非“友好国家”。1957年480公法修正案特别明确禁止粮食援助给予苏联和中国。
        480公法是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内通过的,但将粮食作为外交武器是在肯尼迪和尼克松手里发扬光大的,苏联成为这个法案的主要受害者。
        1958年,苏联实行了粮食统一收购和价格制度。这个政策实施后,粮食收购计划年年变动,指标不断提高,出现丰年丰收但是农户收入不增的情况,大大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这一政策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具体地理环境条件,盲目推行“玉米运动”,强制农民种玉米。由于气候不适应,多数地区的玉米不能成熟。玉米种植面积过大,挤占了原本小麦的播种地域,结果玉米产量没有达到预期数量,反而造成整个谷物产量大幅度下滑,一时间粮食捉襟见肘。从那之后,苏联从粮食出口国变成了粮食进口国。
        美国自然不能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力图利用粮食这一武器在这个主要对手身上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
        美国不可能向苏联提供粮食援助,是否卖粮食给苏联,内部也存在很大争议。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威廉·普鲁克斯米尔指责加拿大卖粮给苏联是“同敌人做了对敌人有利的交易,是不可原谅的”。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保尔·道戈拉斯认为“这种卖粮给苏联的事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直接进攻,损害从内部推翻苏联的希望”。不过,最终还是支持对苏联出口粮食的一方占了上风。
        1963年10月9日,美国政府批准出口苏联400万吨小麦和面粉,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第一笔粮食交易,打开了粮食出口的大门。20世纪70年代,美苏进入了缓和时期,美国政府放松了对苏联的贸易限制,对苏联出口了大量的粮食,苏联的粮食命脉被美国掌握。
        1979年12月24日,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政府做出强烈反应,在1980年1月4日宣布对苏联实施粮食禁运。禁运措施规定,除了1975年美苏粮食贸易长期协定规定的美国有义务出口的不超过800万吨粮食外,美国中断其他所有的粮食出口合同。1980年1月12日,美国召集主要粮食生产国在华盛顿协调粮食禁运政策,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等美国传统盟国同意参与这次粮食禁运。但一年之后,由于美国盟国各行其是,这次禁运被瓦解。
        这次禁运虽然为期不长,但也给苏联制造了巨大的压力。1980年,苏联国内的粮食缺口已经达到了3000万吨,以前大部分是由美国填补。由于进口粮食主要用于饲料,禁运导致当时苏联全国的肉类消费同比下降了5%,牛奶产量同比下降了6%,黄油产量下降了8%。当时苏联试图寻找其他粮食来源,向阿根廷购买了450万吨玉米,但阿根廷坐地起价,每吨玉米的价格是202美元,比市场价高出40美元。
        苏联的经济一直存在结构问题,重工业比重过大,这次粮食禁运让其雪上加霜,接近崩溃边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出禁酒令,少了酒业的税收后,其经济迅速崩溃,可见禁运之后的脆弱。(据《看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