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快报》周刊网站11月7日发表题为“巴黎、孔夫朗、尼斯——恐怖威胁的新面孔”的文章称,在巴黎《查理周刊》旧址前,在孔夫朗-圣奥诺里讷中学附近,在尼斯大教堂……不到一个月内发生三起恐袭案,针对的目标都颇具象征意义,实施恐袭的手段都很残忍。每次事件发生后都会引发民众的惊恐、愤怒和担忧。法国曾经历的伊斯兰恐袭留下了苦涩的余味,如令又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悲伤气氛。三起事件让法国倒退回五年前,那个恐怖袭击频发及威胁达到峰顶的时期。然而,最新这一轮血腥恐袭案与2015年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袭击类型和凶手之间的关系方面。
2015年1月发生的多个地点的恐怖袭击存在着协同和配合,而同年11月的恐袭案凶手来自伊拉克或叙利亚地区,随后诸多袭击事件要么受到了“圣战”组织的煽动,要么干脆就是由“伊斯兰国”组织人员策划实施的。然而这一次,在巴黎、孔夫朗和尼斯,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袭击案的凶手似乎都是单独行动。尽管自秋季开学以来“基地”组织在号召“孤狼圣战”,《查理周刊》也再次刊登了讽刺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但是目前没有任何凶手声称属于某一恐怖组织,也没有任何恐怖组织出面认领恐袭案。
即便是教师萨米埃尔·帕蒂被阿卜杜拉·安佐罗夫斩首案,也属上述情况。据《巴黎人报》披露,18岁的车臣青年安佐罗夫与至少两名叙利亚圣战份子有联系。不过一名内幕消息人士透露,这种联系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价值”,而不是“(恐袭)行动接触”。尽管双方确实有交流,但是在斩首教师4小时前编写的短信中,安佐罗夫没有提到任何恐怖组织。他将自己残暴的举动称之为种执念,就是要报复“敢于诋毁穆罕默德的人”。“圣战”组织对此使用的说法是安佐罗夫受到了启发。
一名法国高级安全部门消息人士评论说:“最主要的变化是威胁程度加大了,已经到了一个极其强烈的水平。”法兰西24电视台记者瓦西姆·纳斯尔则认为:“围绕漫画产生的共识,制造了—种有利于超越传统圣战者范畴的恐怖主义会不断扩散的氛围。”
法国是否进入了“后‘基地’组织”新时代呢,换句话说,就是这一系列密集的恐袭案,是否标志着我们将面对恐袭情势的转折点呢?
纳斯尔认为:“巴黎、孔夫朗、尼斯恐袭案与尚未平息的惯常圣战威胁毫不相同。但是这并不是有此无彼,两者会同时存在并发生,这更为严重。”
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借用巴黎政治学院讲师塞西尔·布雷的表述,所谓的“街角恐怖主义”正在给教育部门带来巨大挑战。不到一个月内发生的三起恐袭案都属于此类“街角恐怖主义”。(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