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乡村“空心化” 欧洲人从娃娃抓起

  • 向长河

        有一年,笔者到奥地利阿尔卑斯深山里一户“农家乐”住了一晚,发现那里乡村“空心化”挺严重。家庭的男丁都到城镇工作,只有一位40多岁的女士留守,养了些牛羊,兼营个家庭客栈。尽管家居条件不错,风景更是尤其美丽,但依然留不住人。笔者住的是户主弟弟的房间,里面留有猎刀、兽皮等不少打猎的器具,户主说他弟弟偶尔会回来待几天,打猎只是消遣。
        后来,笔者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个饲养奶牛的家庭农场采访,发现德国也存在发展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经营农场的一对老夫妇每天劳作十多个小时,一年休假时间也就一周左右,三个孩子都不愿意继承农场,都想到城里去打工挣钱。这家小农场可以说是整个德国乃至欧洲农业现状的一个缩影。欧洲不少农场因后继无人,只好转租给别人。
        那么,怎么培养农业的后继人才,才能不让乡村凋零“空心化”,欧洲各国都有紧迫感,所以从娃娃抓起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笔者在比利时时,有一天上一年级的女儿兴冲冲地从学校带回来一个硕大的面包,叫嚷着“这是我做的”。原来,之前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们到郊区一个农场参观,看农户怎么养牛养羊及种庄稼,还让孩子们学着骑马在草地上溜达,另外就是学习揉面、做面包、烤面包——其用意跟咱们东方一样:一粥一米,来之不易。女儿做的面包模样笨拙可爱,硕大无比,由于是女儿的劳动成果,我们一家吃得津津有味。若不是因为面包不能保存长久,恨不得留起来当纪念品珍藏了。
        在比利时,迪南、根特、那慕尔、布鲁塞尔等地经常搞形形色色的农业展、农机展;在德国,莱比锡农业展以其规模巨大而闻名欧洲。在这些展会上,针对儿童的农艺教育是一项重点,各种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活动吸引着民众携儿带女前来参观。
        笔者曾带女儿参观过迪南农业展。在展会的户外和室内展区,从两层楼高的大型农用器械到各色家禽家畜,涉农展品应有尽有。家长带着孩子们在巨型拖拉机上爬上爬下,或在家禽家畜体验区与动物开心互动,整个展会看上去就像一个农业主题的游乐园一样。专家们会耐心地给孩子讲解种种农业知识,比如,看那头小羊,个头比孩子还小,其实已是成年羊了;奶牛为什么看上去瘦骨嶙峋的?因为它吃进去的东西都变成奶了,不为长肉。
        想让孩子更系统地了解农业知识吗?德国有一份《少年农业》杂志,它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唯一一份专业面向儿童的农业杂志。精美有趣的配图、大大的字体、随文有奖知识竞赛,还有乘拖拉机去北极探险等故事,这些都吸引着城里的孩子们爱上大自然,爱上城里水泥森林之外的广阔天地。
        放眼欧洲,的确有些地方的乡村在凋敝、人口在减少,但总体上许多国家都注重小城镇和乡村的平衡发展。从各地众多的农业协会,再到城市周边星罗棋布的城郊小花园,可以看出德国很多人有土地情结。如果到德国西部或南部一些发达地区的乡村,你还会发现一些乡村人口在不断增长。在瑞士,湖光山色美如画的乡村,更是让人流连忘返。
        要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靠好政策与高科技,也离不开农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们亲近乡村。要做到这一点,农业也需要公关,需要从娃娃抓起。纵观欧洲,各地都费尽心思组织各种农艺教育与农业展会活动,让城市人全面了解农业与乡村,使之成为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亲近农业的大课堂,值得借鉴。(据《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