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笑梦 石宏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数百万将士把手中的武器发挥到极致,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我们不妨把目光定格在一件件经历硝烟的武器身上,重温那段光荣岁月,走近那些不朽的英雄们!
冷枪手扣动“水连珠”
近日,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最冷的枪》立项开拍,片中原型是志愿军著名神枪手张桃芳,在上甘岭前线,他用32天击毙214名侵略者,耗弹仅436发。战地照片中,20岁刚出头的张桃芳手握连光学瞄准镜都没有的步枪,警惕地搜索前方,这就是他的杀敌利器——苏制莫辛·纳甘步枪!
莫辛·纳甘是诞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老枪,从现在的眼光看,它体型笨重,后坐力大,体格较弱的人难以操作,但结构坚固,弹道笔直,指哪打哪,尤其枪声清脆得如同水珠溅落,因此中国人给它起了个颇富诗意的绰号“水连珠”。莫辛·纳甘在部队里普及具有历史必然性。1951年春,基本靠抗战和解放战争缴获战利品武装起来的志愿军几乎打光了库存弹药,尤其杂系枪械“弹药荒”更为突出,面对激烈的战事,中央除了动员国内兵工厂加紧生产,还紧急从苏联引进全套制式武器,由于陆军武器量大面广,生产新枪支弹药已来不及,苏联不得不支援大批二战时期使用的枪械,其中以莫辛·纳甘步枪最多,成为志愿军基层班组的骨干单兵武器。
缴获美军大炮发威了
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去战斗,是我军光荣传统。很少有人知道,志愿军装备的最大口径火炮正是从美军手中缴获的155毫米M1A1榴弹炮。
M1A1是美国在1944年才研制成功的新炮,采用强化钢制造炮坯,射击寿命达到7500发,最大射程15公里,依靠4吨载重车或13吨履带车牵引,操作编制11人。由于性能不错,美军一直把它列装到1982年,换下来的火炮被卖给许多国家。可是就中国而言,无论二战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都没提供M1A1榴弹炮给国民党当局,解放军在国内也就无从缴获,很显然,它出现在志愿军序列里,只能是朝鲜战场上发生了“易手”。
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大量使用M1A1火炮,像标准的步兵师里编有4个野战炮兵营,其中一个重榴炮营就有18门M1A1。1950年12月,在志愿军第二十、二十七军打击下,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的155毫米榴弹炮装备,一半(9门)就丢在柳潭里至下碣隅里山路旁。1951年1月,志愿军第五十军在歼灭英军第二十九旅皇家重坦克营时又缴获2门美国M1A1榴弹炮。为了使这些火炮发挥作用,我东北军区还组织兵工厂仿制155毫米炮弹。这样,志愿军就可以用缴获的M1A1榴弹炮去打击敌人了!
上甘岭战役中,支援第十五军的志愿军炮兵就利用M1A1榴弹炮的远射程实施压制、反击美军迫击炮、榴弹炮的任务。某连使用M1A1榴弹炮在全纵深实施机动和火力支援,击溃美军十余次集团进攻,摧毁美军48门105毫米榴弹炮、3门迫击炮、坦克7辆、弹药库10座,全连荣立一等功,当时使用的一门155毫米炮至今仍存放在军博。
除了大口径榴弹炮外,我志愿军还缴获美军大量57毫米M18无后坐力炮和75毫米M20无后坐力炮,随后与我国仿制的同型装备一起下发部队,狠狠打击美军坦克。
米格打下美空军参谋长
今年8月2日,人民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这位世界公认的王牌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之际离开了我们,却给我们留下驾驶米格-15比斯歼击机痛击敌寇的英雄故事。
1950年5月,王海从东北老航校毕业后,成为人民空军的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历任空军混成四旅二十九大队中队长、空三师九团一大队大队长。1951年4月25日,王海随空三师编入志愿军空军战斗序列,执行战斗任务。11月18日下午2时左右,空九团和苏联空军在朝鲜肃川上空迎击美国空军,王海率领的大队以5∶0结束战斗,王海本人一举击落2架敌机。12月15日,王海大队再度迎战美国空军,在以4对12的劣势创下6∶1的惊人战果。
空战中,王海主要驾驶苏联米格-15比斯歼击机,采用一台克里莫夫VK-1发动机,推力为2722公斤,具备良好的俯冲和加速性能。该机火力强大,一门N-37型37毫米航炮位于机身前下右侧,两门NR-23型23毫米航炮安装在机身前下左侧,其威力远超同时代美军战斗机的12.7毫米航空机枪,而且在机动性能上也优于美军F-80、F-84战斗轰炸机,与美军专用的F-86F制空战斗机不相上下。王海就是驾驶着这种先进战机击落击伤9架敌机,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领的“王海大队”,与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
“中国喀秋莎”瓦解强敌
众所周知,诞生于二战的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威震敌胆,即便在朝鲜战场也雄风不减,但苏联没向中国转让生产技术,只出售72门成品炮,这让渴望火力的志愿军难以接受。面对前线急需,英勇的中国兵工人从一张白纸上起步,创造出独特的“中国喀秋莎”——A3火箭炮。
A3式火箭炮最辉煌的战绩是在配合志愿军六十七师收复石砚洞北山战斗中,1953年上半年,敌我双方围绕此山反复争夺,志愿军侦察发现敌人防御工事修得不合理,尤其战壕防不住志愿军纵深火力,地堡仰角太大,难以向山下射击,这就为我方发挥火力创造了条件。7月6日深夜,志愿军发起总攻,志愿军炮火初次急袭齐射3分钟,密度达每平方米1发,尤其7门A3式火箭炮在9个阵地上转移6次,歼灭大量敌人有生力量。随即,志愿军六十七师二〇〇团六连冒雨夜袭,一举攻占山头。接下来的6天,是两军空前惨烈的争夺,最终美军的抵抗被A3火箭炮的强大火力所瓦解。更有意思的是,装备A3火箭炮的部队改编自蒙古族骑兵,战士们的坐骑成为拖曳火箭炮的挽马,在朝鲜战场稠密炮火雷鸣之间,美军无线电监听站发现指战员之间的蒙古语通话,居然向上报告:“蒙古军队也来参战了。”(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