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霞
到日本旅游或者留学的中国人,第一次惊掉下巴几乎都是因为花圈。
在中国葬礼上用来献给死者表示哀悼与纪念的花圈,却被日本人用来庆祝店铺开业。
去日本留学的表妹在出发前仔细查阅了中日文化差异,做好了融入当地习俗的心理准备。
但当她在日本的大马路上看到一大排花圈准备拽着同学绕道,结果被告知只是附近有新店开张时,依然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
花圈就像一面魔镜,日本人站在它面前会露出笑容,中国人则面色凝重。
东京繁华的歌舞伎町,每次有新店铺开业,都会出现一整排花圈,头一次见到这种场面的中国游客,脸上会出现异样的表情。
那些摆在开业店铺门口的花圈,乍一眼看上去跟中国葬礼上的花圈极其相似,中国游客看着都不自觉地绕道。
如果遇上大安吉日,你可能会在一条街上碰到好几家店铺同时开业,那些迎风招展的花圈常常引起中国人往其他方面想。
“我第一次看花圈着实是想了很久,附近怎么这么多人死,不愧是超老龄化国家。”
碰上下雨天,则会给仪式再渲染一层悲凉的气氛。“路边放的,虽然知道是祝福用的,但是走过去还是瘆得慌。”
日本万事通朋友告诉我,店铺开业门口摆的花圈越多,代表店主的人脉越广。
他们会在赠送给朋友的花圈写上喜庆的祝福语,这种方式不但传达了对朋友生意兴隆的祝愿,同时声势浩大的花圈阵还能引人注目,借机宣传造势。
去日本开店做生意的中国人,会在装修和经营方式上学习日本人,唯独开业那一天,他们不会在庆祝仪式上入乡随俗。
沙县小吃在日本的店铺开业时,就不忘初心地选择了中国人最常使用的花篮,巧妙地化解文化隔阂。
连中文十级的前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也无法逾越花圈这道文化隔阂,她曾在自己的微博晒出亲手为老公做了一个花圈的照片。
很多中国大陆网友说她笔误、无知,竟然把喜庆的“花环”写成了办丧事用的“花圈”,还有人甚至说她这是要谋杀亲夫。
事实上,目前日本的花圈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喜事用的花圈,而另一种是丧事用的。中国人一圈一用,他们却做到了一圈两用。
喜事用的花圈大多都会使用红色等暖色调的花或物品进行装饰,花圈下会写明赠送者的姓名或是公司名等。
丧事用的花圈主要是以黑色和白色作为主要的色调。和喜事用的花圈一样,花圈下同样也会记载赠主的姓名。
东亚文化相近,却在送花圈这件事情上出现了巨大差异。
其实不只是日本,就连韩国也将花圈应用在葬礼之外的其他场合。
韩国人最爱将花圈搬到婚礼上,基本上可以通过花圈的数量来评判一场韩国婚礼的隆重程度。而且他们喜好白色的百合花,两边夹道一字排开,那阵仗才是真的……
花圈的发源地据说在希腊,古希腊把花圈称为“斯吉芳诺思”,是装饰神像的圣物。
后来,花圈传播到其他地方,不再是教堂专用的饰物,而是用作奖品,颁发给凯旋的战士和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再后来逐步演变成对去世的亲人和好友敬献花圈,以表怀念和哀悼。
鸦片战争之后,花圈由英、法传入中国。当时是用鲜花编制成环形,与中国的纸扎业相结合,出现了中国特有的纸花圈,成为丧葬习俗的一大特色。
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无非是了解这座城市里的人怎样活着,怎样相爱,又怎样死去。
那么最快的方式,也许是看看他们怎样使用花圈。(据《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