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解密
谁开启了德国统一的大门
-
段宇宏
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直到1871年才建立。此后半个多世纪内,该帝国两次挑起世界大战,也因此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肢解,并在四年后演变为民主德国(东德)和联邦德国(西德)两个独立国家。理论上说,两德统一寄托着民族情感,也是两德的政治正确,但种种现实障碍使得人们从未认真构思和谈论“如何统一”以及“何时统一”。历史在不经意间改变。1989年11月9日,有着象征意义的柏林墙倒塌,这是令东德十分沮丧的事件,消息很快传遍世界。西德总理科尔当时正在访问波兰的途中,听到新闻时大为震惊,科尔隐约感觉到,对德国统一来说,这可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1990年10月3日,德国真的迎来了统一大典。德国的首次统一在炮火与鲜血中完成,帝国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才缔造了德意志帝国。而此番二次统一没有放一枪一炮,未死一兵一卒,从柏林墙倒塌到两德统一,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被世界惊叹为政治奇迹。不过,举行大典那天,气氛却有点诡异,同柏林墙倒塌时两边欢天喜地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全国多地发生了不同规模的抗议,有些西德人产生了焦虑感,而有些东德人则心生失落。这一切缘于德国的统一,就像从天而降的礼物,来得实在太突然,推进得过于迅速。
多年来追随的“老大哥”态度转变
德国的统一是东西德协商或博弈的结果,这是普通人对两德统一最大的误解。当初两个德国的分离本来就不是它们能自己主宰的结局,统一的时候虽然两德的意愿很重要,但是地缘政治的演变、外部大国的态度为统一提供了机会以及达成统一的重要条件。两德并立期间,双方既然分属两大阵营,重大外交政策都要获得本阵营的许可。在西德这边,总理勃兰特实施“东方政策”离不开美国的鼓励、英国的支持,然后他再说服法国接受。东德那边毫无疑问,重大外交决定必须得征求“老大哥”苏联的态度。地缘政治大变动首先来自东方阵营,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包括苏联自身在内,整个东方阵营的财政经济和国民信心都出现了严重危机,戈尔巴乔夫急迫想能通过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来扭转局面,推行他的“新思维”政策。外交层面戈尔巴乔夫也做出了根本性调整,发表了著名的“辛纳屈主义”,宣布苏联不再干预东欧各国的内部政治,各国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路线。东欧各国政府几十年来内政与外交唯苏联马首是瞻,突然被要求走自主路线又谈何容易。由于戈尔巴乔夫内政和外交上一系列大调整出现诸多操作错误,导致了整个东方阵营出现政治震荡,辛纳屈主义更是导致东欧各国纷纷发生“政治大地震”,史称“东欧剧变”。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1989年12月波兰修改宪法,脱离华沙条约组织,更改国号国徽,建立“第三共和国”,团结工会领袖瓦文萨当上了波兰总统。接下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都发生了连锁式的剧变反应。相较其他东欧国家,东德的政治震荡算比较温和的,这其中有两个特殊原因。出于把东德当作东方阵营与西方阵营竞赛的橱窗角度考量,东方阵营曾不遗余力支持东德的建设,东德政府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把大量钱财投入到国民福利中去,因此东德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在整个东方阵营中处于顶尖地位。1971年,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开始推行国民住房计划,发生政治震荡前的1988年他还亲手把第300万套公寓的钥匙交给一对夫妇。在东欧其他国家人民眼中,东德就是东方阵营中的“物质天堂”,就连苏联的干部也喜欢被外派到东德工作,因为在那里可以获得更好的物质待遇,更重要的是可以购买到西方的商品。尽管东德在环境、经济、财政上也遭遇了巨大困难,国民对现状的不满普遍存在,但怨愤情绪不像东欧其他国家那么激烈。戈尔巴乔夫推出辛纳屈主义的同时,也鼓励东欧各国效法苏联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唯独东德政府对戈尔巴乔夫的倡仪最为消极,昂纳克等人采取了更为保守性和防卫性的姿态;1988年下半年时,苏联的很多杂志在东德被禁止发行。这也是东德看起来没有东欧其他国家那么震荡的另一个原因。然而,东德政府也想不到,震荡的导火索不一定来自内部。1989年5月初,匈牙利拆除了它与奥地利边界上的防御工事,东德人向来有到匈牙利旅游消夏的习惯,听说匈奥边境管制放松,大量东德人涌向匈牙利边境,试图从那里进入西方,边境地区布满了东德人的营地。到9月初匈牙利政府宣布开放它与奥地利边界,不再管制东德人越境,东德人从那里源源不断通过奥地利涌进西德边界,这是自柏林墙筑起来之后东德首次出现大规模偷渡潮。西德老百姓听说大量东德人进入边境,举着欢迎标语带着礼物前来慰问,这又激励了越来越多东德人越境,还有很多人借道捷克、波兰往西方逃跑,演变成东德政府的一个危机事件。在偷渡大潮的鼓舞下,国内原本小规模的抗议活动日益壮大,但以昂纳克为首的执政党统一社会党中的强硬派不打算做任何让步。当年10月7日是东德建国40周年的纪念日,戈尔巴乔夫前来参加庆典,他与昂纳克并肩站在台上检阅了游行队伍。戈尔巴乔夫听完昂纳克对时局的看法,不支持他的强硬路线,希望东德官方采纳抗议者的要求,还暗示昂纳克从年龄和健康角度,考虑一下是否应该退休。东德政府长期以来把苏联当作解决危机的靠山,当时也希望获得苏联支持渡过难关。没想到戈尔巴乔夫这席话不但在党内引起震动,而且使统一社会党的内部矛盾公开化。秉承着多年来追随“老大哥”的传统,强硬派迅速失势。10月18日昂纳克即以健康为由辞去了一切职务,时年52岁的国务委员会副主席克伦茨接任了昂纳克的党政职务。虽说两德统一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演变和外部大国的态度,但无疑苏联的态度占据最大分量,戈尔巴乔夫起到的作用又远超英美法等国家的领导人。到这个时候,两德统一的沉重大门才开始缓缓打开,递交钥匙的正是戈尔巴乔夫。当然戈尔巴乔夫的言行并非刻意为之,他并不知道自己正在无意中促成两德统一。迈向统一之路为了防堵东德人借道邻国逃往西德,东德政府此前曾颁发了旅行禁令。克伦茨上台后于1989年10月27日宣布解除禁令,表示那些已经逃到西德的公民,政府对他们实行大赦。11月9日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既然旅行禁令已经解除,柏林墙还有什么意义?”发言人沙彼夫斯基有点不耐烦地回道:“柏林墙将继续存在,因为多少还有点用,当然以前的用处现在已经没有了。”结果他的话的其他成分没人关注,但“现在已经没有用了”被截取出来四处传播,在东西德引起—片沸腾。当天晚上柏林墙两边就聚集起数以万计的人,有的人爬到墙头开香槟,有的在墙边跳舞,人们从柏林墙各个出入口进进出出,守卫的士兵也不加干涉,不检查证件,柏林墙已经形同虚设。柏林墙开放之初出现了世界罕见的盛况,百万计的东德人闻讯后开着自己的汽车,带着一家老小要过墙去看看西柏林,两德之间的每条公路上都出现了严重拥堵。西德政府给每一位入境参观的东德人发放100西德马克作为“一日游”的费用,西柏林大街小巷和商店里挤满了好奇的东德游客。经过初期狂喜之后西柏林市民和商家开始有所抱怨,他们的东德同胞多数舍不得花掉那100马克(也买不了几样东西),只是站在街边和商店里围观。大多数人确实“一日游”之后就回来了,但事态发展又超出了东德政府的预想,仍然有成千上万的人趁此机会滞留西德。接下来三个月,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一去不归,这样下去一年就会多达百万人,两个德国都吃不消,迫切需要找到解决方案。柏林墙倒塌后激起了两德统一的呼声。1990年1月底,戈尔巴乔夫已改变态度,说自己原则上不反对德国统一。东德政府感到如果再不正视统一议题,将在国内外陷入孤立。2月份科尔前往莫斯科,戈尔巴乔夫被国内危机折腾得焦头烂额,他期望德国提供援助,拯救苏联濒临崩溃的经济和财政,明确表态苏联愿意接受一个统一的德国。发展到3月份,东德政府原来设想的“涉足禁区”实验宣告失败,几个月来数以百万的东德人前往西柏林参观的结果反而促使民间一边倒地偏向西德,政府也撑不下去了。3月18日,东德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社会联盟、民主觉醒党三个对统一呼声最高的右翼党派组建了新一届政府,立即与西德积极商讨统一事宜。10月3日,根据西德的《基本法》第23条,东部地区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勃兰登堡、萨克森-安哈尔特、图林根、萨克林等五个州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际上从这天开始,东德已经瓦解。(据《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