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制造”诞生记

  •     19世纪下半叶,被誉为英国“刀具之都”和“钢铁之城”的谢菲尔德,连续12年,有超过半数的炼钢厂和刀具车间熄火停工。工厂停工是因为收不到订单,但从海关上报的数据看,谢菲尔德刀具的出口额不降反升。英国首相罗伯特·塞西尔为此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亲自来调查这件事情的真相。
        两个多月过去了,首相还是一筹莫展。在听证会上,谢菲尔德公会主席詹姆斯·迪克森和公会秘书斯图尔特·厄特利甚至当堂吵了起来。厄特利认为,导致这个奇怪现象的原因是,“有人用劣质的贝塞麦钢制造刀具,偷偷刻上‘谢菲尔德制造’的标记,出口海外”。公会主席则矢口否认存在这样的“卑鄙无耻之徒”。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9世纪的英国也被誉为“质量先声”。在纺织、钢铁、机械等众多领域,英国凭借最先进的技术、最广阔的殖民地以及高质量的产品,占据着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
        在刀具行业里,“谢菲尔德”就等同于高质量。这是这个中世纪古城几百年来积攒的声誉。早在1624年,这里就成立了独立的质量监督机构——刀具贸易公会。每年,公会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内容只有一个——销毁次品。如果真是“内鬼”作案,刀具公会不可能放任不管,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886年1月20日,关键证据出现了。
        调查员的桌上摆着一把款式精美的小刀,刀面上刻着英国赫赫有名的高端刀具生产商罗杰斯家族的商标。仔细辨认就会发现,商标图案从罗杰斯公司的一颗六芒星、一个十字架变成了两个十字架,“罗杰斯”则被拼写成一个德国名字——“罗特根”。调查人员继续追查,发现该公司产品的原产地是德国“刀城”索林根。
        索林根刀具厂的原材料来自德意志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历史上,它是德国工业的“心脏”,也是德国钢铁工业先驱克虏伯家族的发迹地。艾尔弗雷德·克虏伯作为德国皇帝的密友,还拥有另一个身份——工业间谍。他窃取了英国的炼钢技术,投入工业生产,再将边角料卖给索林根刀具商,索林根刀具商以此伪造罗杰斯刀具。为了掩人耳目,索林根刀具商先将刀具运往英国,再从英国出口至世界各地。
        在当时的德国,这是公开的秘密。
        在“日不落帝国”的印象里,德国虽然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二,却不可能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几百年来,德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产品只有产自黑森林的布谷鸟自鸣钟。
        此时此刻,英国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在给维多利亚女王的报告中,皇家调查委员会这样写道:“谢菲尔德刀具以最高质量享誉全球,同时也让一些不诚实的行径变得有利可图。我们认为,英国政府应该尽最大努力,防止这种故意写错产地的奸诈行为再次发生。”
        最终,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商标法》修改案,规定英国进口的所有外国产品,必须贴上“某国制造”的标签才能上架销售。
        这一天,用蒸汽机敲开人类工业时代大门的英国,为维护本国产品质量的声誉,开启了人类质量竞争的崭新历史。
        也是在这一天,“德国制造”诞生了。
        对任何一个正在奔向工业化的国家来说,要想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在世界市场上分一杯羹,往往会走一个山寨道路,但是,德意志民族在这个时候很好地反思了自己。那就是调整他们的发展战略,果敢改变,不是用低质量、低价格,而是要用高质量来竞争。
        数千家山寨公司倒闭了,但注重质量的双立人、西门子、博世、拜耳、奔驰、蔡司……开始崭露头角。到1896年,英国人没有迎来预想的胜利,却发现身上的衣服、孩子的玩具、剧院的歌剧,都是德国的。
        从劣质产品到品质的象征,德国和德意志民族用了短短10年。(据《大国质量:世界名企版“大国崛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