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绪卫 梁铨显
冒着枪林弹雨空腹与美军血战七昼夜,额头、腿部、背部、臀部受伤……虽然时过60多年,讲起当年亲身经历的故事,抗美援朝重机枪手肖芳连依旧会眼眶湿润,感慨不已。
肖芳连,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黄土铺村四马村人,1950年入伍,1953年入朝,是中国人民志愿军54军135师404团1营3连的一名重机枪手,1956年退伍,在金城反击战中荣立集体一等功。
1953年,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役进入第三阶段,金城战役打响,这也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役。此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将敌军4个师打残,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
肖芳连说,他所属的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勇部队,号称“猛虎团”的“英雄连”。他们虽然入朝较晚,但刚好赶上朝鲜的这最后一场大战。
战役中,肖芳连先后参加了攻打轿岩山、十字架山等战斗,之后继续追击,将敌军打到了梨船洞。攻占梨船洞后遭到敌军的疯狂反扑,反复争夺梨船洞高地。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敌人的飞机一来就是十几架。面对敌军飞机大炮的狂轰乱炸,为减少伤亡,保存实力,有时白天志愿军会放弃阵地,到晚上重新夺回来。
“打了七天七夜啊!”当脑海里再次涌现当时场景,91岁的肖芳连陡然挺直腰板。
面对残酷的战争,当时怕不怕?肖芳连回答:“敌人进攻都是一排一排地往前冲,反正打红了眼。就像打架一样,怒火憋在心里,打起来也就顾不得了。”作为重机枪手,肖芳连消灭了不少敌人。重机枪的一根子弹带是250发子弹,每打3根子弹带枪管就红了,然后需要换枪管。所以他也记不得自己什么时候被流弹击中了,只记得额头上的伤,是自己在扫射敌军时,被手里的机枪横飞的子弹壳造成的。
到处都是弹壳,多得像地上的沙子。七天七夜血战过后,肖芳连所在的3连近180人,40多人受伤,120多人牺牲。
“由于我们连的奋勇战斗,多次击退敌方的反扑,守住了阵地,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肖芳连看着远方,含泪回忆道:当时我们连二排排长叫麻俊坤,在3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还忍痛坚持趴在地上指挥战斗,击退敌军20余次进攻,最后壮烈牺牲。
闲谈间,肖芳连打开珍藏的手袋,将自己荣获的徽章、证件和纪念物一一取出,小心翻开,轻声念着:“肖芳连同志,在金城反击战中,与全体同志集体创立功绩,全体荣记一等功一次,特授此证,以资纪念。404团司令部、政治部,1954年8月8日。”肖芳连霎时间泪眼婆娑,目光飘向远处,仿佛回到了那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
与敌军血战的那七天七夜,一直下着大雨,加之敌军的封锁轰炸,部队后方交通瘫痪,后勤补给跟不上来。“七天七夜没吃东西呀!就喝了些雨水,那个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由于牺牲的人太多,战斗太激烈,弹坑里的水都带着血腥味和炸药的硝烟味,可是肖芳连和战友们没有其他的选择。
激烈的战斗结束后,7天没吃东西,精神高度紧绷,所有战士都瘫倒了,全身没有一点力气。打仗的时候有一股精神力量支撑着,再饿再难也坚持住了。肖芳连嘴角露出苦涩的笑意,他说,战争是残酷的,许多同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他能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