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兵备战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为何未发动

  • 姜廷玉

        我们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连续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还有一个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签署了作战预备命令,并进行了各方面准备而未发动的第六次战役。那么,第六次战役为什么进行了准备而未发动呢?

    第六次战役计划的提出和战役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朝鲜战争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趋于均势。整个战场呈现了相持局面,战争明显地转向长期化。战争双方都在谋求新的战略。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当局因在战场上遭到失败而被迫调整了朝鲜战争政策,作出了愿意通过谈判实现朝鲜停战的表示。毛泽东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一方面为即将来临的停战谈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一方面要求志愿军做好军事上的准备,以坚决的军事打击粉碎敌人的任何进攻。
        1951年6月初,毛泽东会见从朝鲜前线专程到北京的金日成,与他共同分析了战争形势,商谈了如何应对可能到来的停战谈判的方针。
        毛泽东同金日成研究决定,实行边打边谈的方针:一方面准备同美国方面举行谈判,争取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撤军;另一方面对谈判成功与否不抱幻想,在军事上必须作长期持久的打算,并以坚决的军事打击粉碎敌人的任何进攻。
        6月1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告知关于作战方针和与金日成会谈的结果。
        毛泽东提出,目前两个月不进行大的反攻战役,主要想看看谈判能否开始和进展情况如何,如果进展不顺利,准备8月份进行一次反攻战役。
        7月1日,中朝两国发表声明,同意举行停战谈判。7月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高岗并告金日成,提出停战谈判期间军事上应采取的对策,指示志愿军:“极力提高警惕。我第一线各军,必须准备在谈判前及谈判期内敌军可能对我来一次大的攻击,在后方,则举行大规模的空炸,以期迫我订立城下之盟。如遇敌军大举进攻时,我军必须大举反攻,将其打败。”
        当时,双方军事控制线大体是沿着“三八线”,但又不完全是。中朝军队虽然在“三八线”以南的西海岸占据了部分地区,但美国和韩国军队在“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山区所占面积较大。
        当日,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准备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如美国坚持现在占领区,我即准备8月反击。在反击前还须放他前进数十里,使军事上、政治上于我更有利些。再争取一两个或两三个军事上较大胜利,将影响所谓‘联合国’全部的可能分裂,美军战斗意志的必然降低”。
        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谈判开始前一天(即7月9日),毛泽东指示志愿军要作给敌人以大量消耗和歼灭后才能和下来的打算。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鉴于谈判开始近半个月双方连议程都未达成一致意见,7月24日,彭德怀致电毛泽东,报告了他对停战谈判的看法和志愿军的准备情况:“从全局观点来看,和的好处多,战亦不怕。我军于8月中旬争取完成战役反击的准备,如敌不进攻,则至9月举行。最好待敌进攻,我军则依靠阵地出击为有利。”
        7月26日,毛泽东复电同意彭德怀的意见,指出:“在停战协定没有签订、战争没有真正停止以前,我军积极准备9月的攻势作战是完全必要的。”
    第六次战役的作战意图和部署

        8月1日,毛泽东一方面致电中国政府指导谈判的特派代表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强调在停战谈判中必须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同时,就“九月战役”的兵力部署和粮弹储备问题致电彭德怀,指出:“在最前线修建多数粮弹储备库,为‘九月战役’储备充分的粮弹,使作战时随缺随补,此点极其重要。”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彭德怀于8月8日致电毛泽东,报告“九月战役”即第六次战役的作战意图和部署:以9个军作为第一梯队,除以6个军担任牵制和迂回作战任务外,集中2个军争取消灭涟川、铁原一线的美国第一骑兵师,另以5个军作为第二梯队,以便机动使用;拟于9月10日发起战役攻击,如敌在8月底或9月初有向我军进攻的确证时,则在现阵地以逸待劳,适时举行反击;这次战役无论进攻或反击,参战的两个梯队准备连续作战,坚持两个月的攻势,以迫使敌军屈服求和。
        从作战意图和部署来看,拟发动的第六次战役,与以往的五次战役相比。一是,战役作了进攻和反击两种计划和准备;二是,改变了以往只能进行一个星期的攻势作战的情况,准备坚持两个月的攻势作战。
        从1951年7月份开始,志愿军务部队积极进行第六次战役的准备工作。全军加强训练,补充兵员十余万人,实力大为增强。
        为了配合第六次战役,中朝联合司令部还组建了敌后游击支队。志愿军组成4个游击中队,朝鲜人民军编组若干中队。游击支队部由中朝联合司令部抽组编成,统一指挥中朝各游击中队。游击支队拟在第六次战役发动后随大部队打过去,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准备长期斗争。
        为加强对第六次战役的后勤保障,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志愿军成立了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后勤保障工作大为加强,为第六次战役准备了一个月的粮食和弹药。
    第六次战役准备而未发动的原因  

        1951年8月17日,彭德怀签发了以中朝联合司令部名义下达的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主要内容有:拟首先分割包围歼灭山阳里、桃里洞、自逸里、涟川线及其以北地区之敌,再以连续作战扩大战果;先以第一梯队发起战役,首先集中兵力歼灭美军第三师和土耳其旅。第二步伺机歼灭美军第二十五师(两个团)和韩军第二师。另以5个军组成战役第二梯队,视情况继续发展战果;此次战役较以往不同是敌人有强大的纵深和坚固的防线,我军必须做连续的纵深攻坚战斗的充分准备工作,各部务于9月10日完成此种作战准备。
        随后,志愿军政治部发布了第六次战役的政治工作指示,对全军进行政治动员。
        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下达后,在开城参加谈判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接到8月17日预备命令的电报,8月18日发电报给彭德怀,认为在敌人阵地已经巩固的情况下出击,进行阵地攻坚,于我不利。邓华建议:如果目前不立即进行战役反击,也应当尽可能作战术反击,收复一些地方,将我与敌人的接触线向前推进,以便于我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情况及其坚固程度。
        彭德怀在答复邓华的电报中,表示同意邓华的意见,并向邓华说明8月17日的预备命令,一是为了把全军动员起来,积极准备作战;二是在有空军的配合下,对敌人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进行一次试探,看能否打得动。
        周恩来和聂荣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对彭德怀8月17日签发的预备作战命令进行研究以后,8月19日,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彭德怀,电报根据敌我双方谈判的情况和后勤保障等问题,提出对9月份进行的第六次战役再行考虑,“可否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如此,既可预防敌人挑衅和谈判破裂,又可加强前线训练和后勤准备。
        电报分析了9月份第六次战役加紧准备而不发动的原因:在朝鲜境内缺乏我军直接利用的机场,我空军11月份方能出动作战;朝鲜雨季8月底才能结束,一些桥梁还没有修通,连续作战—个月的粮食9月份得不到保证;从战术上看,在9月份的谈判中,敌人向我进攻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军出击必须攻坚,而作战时间拖长的可能性极大,结果对谈判可能起不利作用。
        彭德怀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同意军委对情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方针,复电中央军委:“九月战役”改为积极备战,防敌进攻,准备适当时机反击。如敌暂不进攻,待10月再决。
        9月4日至9月10日,志愿军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经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同意,正式决定将第六次战役推迟到11月初再进行。1951年11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达成军事分界线协议。此后,战争重点转到阵地防御作战,第六次战役的计划事实上取消。(据《世纪风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