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特别报道
“万国造”武装出的世界第四强
-
亦南
在网络中,印度军队堪称“梗王”一般的存在。杂耍般的阅兵式、印巴边境哨兵换岗时的奇葩军姿、“一辆摩托车能拉一个排”的神话、“天天摔飞机”的传说、下水三次的航母、“布朗运动”的导弹……各种段子怕是一天一夜也说不完。在网友心目中,印度军队是国际军火市场的头号“凯子”,印度的军工研发更是摆满“杯具”的大茶几。这支军队的真实战斗力到底如何,人们反倒不是那么清楚。
军购打造的世界第四强
从纸面上看,印度军队的实力非常可观。它的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三,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其中,陆军兵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成员。印度陆军拥有13个军、36个师,装备超过4200辆坦克、8600余辆各型装甲车、235门自行火炮、超过4000门牵引式火炮和266门火箭炮;空军拥有超过2100架各型飞机,其中包括538架战斗机、172架攻击机和250架运输机;海军拥有一艘航空母舰、23艘各型驱扩舰、18艘潜艇、9艘登陆舰和百余艘其他舰艇。印度还自认为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国家(美、俄、中、印),世界上第四个成功研制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前三个是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印度在军费上的排名,比实力更靠前。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0年4月发布的《2019年世界军费支出报告》,印度2019年的防务支出达711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6.8%,历史首次跻身全球前三名,仅次于中美两国。印度还长期占据着全球最大军事装备进口国的宝座,直到最近才被沙特超越。SIPRI今年3月发布的国际武器交易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印度的军火采购额占了全球武器进口总额的9.2%,仅次于沙特的12%。2010年至2014年,印度的这个占比一度高达14%。不同于久疏战阵的沙特“少爷兵”,印度军队多年来南征北战,从国与国之间的正规战争到反恐、平叛这样的“治安战”,大大小小的仗一直打个不停,实战经验丰富,早已证明了自己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堪用的劲旅。国际社会对此也很买账:根据瑞士信贷2015年的报告,印度军队是世界上第五强大的军队;而在2020年的“全球火力”网站报告中,印度军队被列为全球第四强大的军队。但如何运用这柄锋利的宝剑,印度的领导者们一直没有真正思考明白。印度军队在该国政治中的地位颇为微妙,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武装力量的发展。印度的军事现代化进程之所以一直磕磕绊绊,之所以怪事迭出、在网络上产出了这么多“段子”,尽皆肇因于此。曾经笃信“非暴力”1947年诞生的印度共和国从它的前身——英印帝国手中继承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后者曾为大英帝国立下汗马功劳,从远东到非洲,几乎整个世界都有过印度军人征战的身影。但在领导新国家的印度民族主义者眼中,这支武装力量却是殖民者的工具,是阶级压迫、帝国主义侵略和穷兵黩武的象征。在反抗英国统治的独立斗争史上,英印军队算得上血债累累,这加重了新国家对旧军人的猜忌。最重要的是,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赢得了独立,这使得印度政治家们更加笃信一种观点,即印度不需要靠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发展有效的国际影响力。“圣雄”甘地曾说,“我呼吁印度实践非暴力并不是因为印度虚弱,而是因为我彻底意识到了非暴力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实现不需要训练或征集武器。”他主张“如果印度证明可以通过非暴力手段得到新生,印度决不想要一支庞大的陆军和一支同样庞大的海军和空军。作为战争工具,它们将被发现是没有用处的”。这种思想对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和他的政府产生了很大影响。尼赫鲁认为,军费开支是英国为了保卫自己的帝国而强加给他们的负担,早在1938年,这位未来的印度总理就写道,印度没有面临任何重大的军事挑战;在他看来,印度军队唯一的军事作用是镇压西北边境省的部落,而这些部落太原始了,根本无法与现代军队匹敌。独立后,尼赫鲁仍然同意甘地的观点,即在政治生活中使用武力是不被允许的。当印度的第一任陆军总司令向他提交陆军的发展计划时,尼赫鲁表示,印度“不需要国防计划,我们的政策是非暴力。我们看不到任何军事威胁……警察就足可以满足我们的安全需要了”。这位总理邀请了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前来研究科学与国防之间的关系,后者带回了一份报告,呼吁将印度国防开支限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以内,并限制军事现代化。这很快成为了尼赫鲁政府的既定国防政策。尽管官方意识形态如此,尼赫鲁政府在使用武力时却没有丝毫忌惮。1961年,印军进攻葡萄牙统治之下的果阿邦,战斗仅持续了三天,印军毙伤守军近百人,拔除了南亚次大陆上最后一个欧洲殖民的堡垒,令印度举国欢呼雀跃。尼赫鲁更是盛赞:“我国武装部队第一次成为一支非常强大和非常有效的战斗力量,我是深知内情才说这番话的……”果阿战争发生时,中国也表达了对印度政府的支持,认为这是一场反殖民战争,带有相当的正确性和公义。印方却发现中国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硬,认为自己都收回了果阿,但中国却没有出兵收回澳门,所以判定中国政府是“懦弱”的,进而加大了在西藏地区的渗透力度,终于挑起了1962年那场本来可以避免的边境战争。印度从1962年的惨败中所汲取的最重要教训就是壮大军力。“非暴力”和“不结盟”迅速被抛诸脑后,短短几年工夫,印度陆军的规模就扩大了一倍,美国和苏联的武器装备也纷至沓来。但1964年尼赫鲁的去世,以及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打断了这一切,随之而来的国内政治动荡和经济衰退使印度重整军备的努力再度陷入停滞。印度的“体制问题”自印巴分治伊始,尼赫鲁所确定的印度对巴基斯坦的立场便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让我们看看它到底能撑多长时间”。但七十多年过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略关系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两国的核武器还可能使这种局面永远持续下去。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还是奈何不了面积不到自己五分之一的邻国,这使得人们不得不质疑,印度军队到底是不是一支能够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力量?对此,除了体制问题,很难找到其他解释。独立后,印度保留了大部分殖民时代的制度和机构,包括军队和官僚体系,以及文官掌军的传统。印度军队要接受文职官僚的严密监督,武装力量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政大权均由文官政府掌控。为了防止军权高度集中,1955年,印度政府甚至废除了军队总司令一职,将陆海空三军分别交由各白军种的参谋长领导,后者向国防部长(由议员担任)和国防秘书(由行政文官出任)负责。这意味着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印度军队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这种对军事政变的高度警惕确保了印度政治的平稳,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军种之间的各自为政,以及战时指挥的一塌糊涂。军方在武器采购领域同样缺乏话语权,这也是印度军购丑闻、奇闻层出不穷的制度性根源。尽管国防采购流程和规章一变再变,但症结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印度财政部有自己的防务部门,有权干预国防部的具体支出决定,通常是为了限制成本;由国防部、军种司令部、综合国防参谋部多头管理的采购体系结构复杂,效率低下;腐败问题堪称不治之症,而为了避免受贿指控,政治家和官僚们宁肯选择推迟采购计划,罔顾军队的现实需要。此外,作为军购的实际决策者,印度的内阁秘书们是由一群对军事问题缺乏实际认识的“通才”组成的,而那些具备必要能力和知识的职业军人,则一直被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随着印度经济的腾飞,凭借单纯的量的积累,印度的军事实力也取得了质的突破。一些制度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2019年,印度终于设立了国防参谋长一职,负责海陆空三军的“联合作战行动”。同西方(主要是美国)的军事合作,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印度军队的面貌。2020年10月26日,美印两国的防长就在美印2+2会谈中达成了两国《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内容包括美国与印度分享地理空间情报。印度国防部表示,这将提高印度军队的导弹和自动化武器系统的打击精准度。这些变化能否解决印度和印度军队的痼疾,使这支世界第四强大的武装力量“更上一层楼”?很多分析人士对此并不乐观。毕竟,在印度推动变革实在是太困难了,人们此前已经失望过很多次了,没有理由期待这次会有什么不同。(据《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