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德的背影

  • 陈龙

        1949年,根据二战末期的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协定,德国被分为西德和东德,位于东德境内的首都柏林,则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在政治、经济和个人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东德人从4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向西方移民。到1961年,每天有1000人逃到西德。几年里,东德失去了六分之一、近350万人口。1961年8月13日,东德政府开始架设铁丝网,封锁通向西柏林的边界,并在几天内建起了高墙。
        1970年代初,玛格南摄影师托马斯·霍普克尔和妻子伊娃·温德默被派往东德工作。他将东德的人员、人才流失称为“流血至死”。柏林墙成了东德政权维持统治的必要手段。此后,柏林墙沿线大片地区增加许多障碍物,辟出“缓冲区”,为边防士兵提供“畅通无阻的视野和清晰的火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死亡地带”的军事化程度不断提高,沿线处处是铁丝网、水沟、雷区、瞭望塔和戒备森严的检查站。最终筑成的柏林墙长度155公里,其中46公里穿过市区,高约3~4米,通常宽度为20公里,包含有15层防线,内有302个瞭望塔,20个地堡,几十万枚地雷,259条警犬,还有用铁丝网触发的自动机枪。
        巨大的物理屏障,将柏林城分割开来,也将大量的亲人朋友阻隔在两个世界。从1961年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包括600名边防警卫在内的5000多名东德人,从墙旁的窗户跳出来,翻过铁丝网,乘热气球飞行,成功越过边界,在下水道里爬行,在没有加固的墙壁上高速行驶。
        但是,也有许多试图逃离东德的人在此丧命。1961年至1989年间,至少有140人在试图逃离边境防御工事时被射杀或意外死亡、自杀。
        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下,双方各执一词,东德称这堵墙为“反法西斯保护墙”,西方则称之为“铁幕”。1982年6月,美国总统里根访问柏林时说:“编织铁幕不是为了把人挡在外面,而是为了把人关在里面。”六天后的联合国会议上,他将柏林墙称为“一座冷酷、灰色的镇压纪念碑”。
        戈尔巴乔夫1985年出任苏共总书记后,苏联的政治氛围开始悄然变化。戈尔巴乔夫首先试图通过内部政治改革来解决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并放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外交政策。1989年5月,匈牙利首先拆除了边界围栏。
        1989年11月9日,苏共支持的东德当局下令拆除柏林墙,并宣布,公民可以随时越境。当晚,欣喜若狂的人群蜂拥而至。一些人自由地进入了西柏林,而另一些人则带来了锤子和镐,开始凿削柏林墙。在数千名柏林人的欢呼和簇拥下,一名男子手持锤子和凿子爬上柏林墙顶,使出浑身力气,敲击这道坚硬、冷酷的水泥墙。柏林墙倒塌了。
        霍普克尔因在国外执行任务,错过了这一时刻。但1990年回国后,他目睹了两边的德国人不断拆毁这座巨大的建筑。“现在一切都乱七八糟,一切都变了。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时刻,但也很明显,两边德国人都很难适应新生活。”
        1989年以前,摄影师们常看到人们面对柏林墙做的事情:注视、偷渡、涂鸦。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孩子们的反应。他们对这道墙的阴森恐怖毫无感知,反而把这里当作乐园,攀爬、玩耍,与高墙代表的庞然大物“相视而笑”。1989年以后,人们纷纷去拆解柏林墙,从中带走一块砖、一片水泥,仿佛带走历史的一部分,并将它们带到世界各地。
        经过努力,两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统一。但历史很少是黑白分明的。此后多年,德国经历经济腾飞,重新成为欧洲领先的国家。但是也有前东德的公民长期生活在对资本主义的失望中,产生了对东欧社会主义体制的怀旧情绪,这种怀旧情绪被称为“东德情结”,后来还被开发成一款游戏。(据《凤凰周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