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旧闻
-
·报喜队
抗美援朝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
张丁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百余万志愿军官兵保家卫国,直面生死,与家人唯一的联系就是通信。70年后,捧读这些沾满硝烟与血泪的战地家书,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洋溢出的家与国、爱与思念、坚强与无畏、乐观与浪漫。思亲念家,保家卫国李征明,1930年生于江苏省原宿迁县侍岭乡(现宿迁市宿豫区侍岭镇)李小圩。1950年入伍,1952年赴朝,在24军70师201团教导队任文化教员,荣立二等功。1953年6月牺牲于朝鲜。李征明生前写给父母和兄弟姊妹的6封家书有幸保存至今,家书中不仅有文字,还配有许多图画,显示出他的才华和意趣,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人的眷念,家国情怀扑面而来。1953年3月25日,他写给小妹李晖:“你要与三姐团结好,不要闹意见,还要帮助其他同志学习并要帮助妈妈做活,不要磨人,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做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美国鬼子,争取戴上大红花,使得全家光荣。”1953年6月23日晚,我军对五圣山前沿敌阵地发起了猛烈反击,消灭了敌人6个加强连和2个守备连。李征明在战斗中负伤,坚持不下火线,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再次负伤,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牺牲,年仅23岁。许玉成,1933年生,西安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60军179师炮兵营卫生所的一名战士。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许玉成咬破指头写了血书,坚决申请入朝参战。次年3月18日,在炮兵营做卫生员的许玉成随同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1951年7月11日,经历两次激战后的许玉成给二姐许玉爱写了一封短信:“近来你们的工作忙吧!身体健康吗?……弟在四九年十一月自宁强解放过后就参加了革命部队,在部队中一切都好,工作也很是顺利,身体很是健康,望姐不要挂念。自五一年三月十八日到朝鲜后,才知美帝的真实面目,在朝鲜战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庄城市全部炸完,人很是稀少。美帝残酷的手段,却加强了我们的斗志和意志。最后希你和母亲多讲,不要挂念为要。”自从上世纪40年代末离家后,许玉成从未回家。他所在的志愿军部队开拔经过西安,仓促之间他也没能回家。1952年10月,60军奉命上前线接防鱼隐山阵地。此地靠近“三八线”,与美军直接对峙。战士们的首要任务是挖掘坑道,身为卫生员的许玉成除执行本职任务外,也被抽调去搬运器材。冬季的前线大雪纷飞,他在没膝的积雪中扛着几十斤重的炮弹,在敌人的炮火下每天要往返40多公里。许玉成一直盼望着战争胜利,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可他却没有等到这一天。1953年3月底的一个下午,许玉成正在敌人的炮火封锁线下抢救负伤的我军炮手。突然,敌人的一颗冷炮打来,弹片击中了他的左下肢股动脉。他因失血过多,永远停止了呼吸。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牟敦康,1928年生,山东日照人。14岁随父从军,参加抗战。1946年进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成为第一期乙班学员,是人民军队培养的首批飞行员。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牟敦康与战友驾驶飞机,先后担当保卫北京和上海的空防大任,并参加开国大典的飞行检阅。他是新中国第一批喷气式战斗机的驾驶员,23岁就已成为飞行大队长。朝鲜战争爆发,牟敦康义无反顾地上了前线。1951年4月,他在沈阳接到了父亲牟宜之的来信,鼓励他大胆为国征战:“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不必考虑任何问题。今天的抗美援朝就是你唯一无二的神圣工作,神圣任务。我鼓励你全力以赴,作为我的好儿子,作为人民的好儿子,你可努力为之!”1951年八九月间,牟敦康在紧张的训练之余,给父亲写信:“最近将接受新任务,有可能较长期间不能通信。父亲可不要挂念。多少年来我很渴望着这种改变,决心在那新的环境中、战斗中作出好的成绩来,以回答党多年来的培养与自己的努力,我希望父亲听到我的好消息。尽管存在很多的困难,我将用自己所有的智慧与主观的努力去克服它,父亲当不用对我担心。”10月21日,牟敦康随空三师驾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飞抵鸭绿江边的安东(今丹东)浪头机场。在首次升空作战中,他率领的大队首创击落三架敌机的纪录。11月30日下午3时许,我志愿军向敌据守的大和岛发起攻击,牟敦康率队升空担负掩护任务。他在返航途中发现一架掉队的美机,立即追击,不幸坠入大海。士气高昂,乐观浪漫在战场上,尽管环境非常艰苦,但志愿军战士充满了革命豪气和乐观主义精神。志愿军战士少康,原名邵尔谦, 1929年生于北京。1949年3月参军入伍,在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炮兵第二师文工队工作。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少康主要从事文艺工作,想方设法编排节目,为前线的战友们送上精神食粮。1953年9月22日是中秋节,少康在朝鲜成川郡玉井向远在祖国的弟弟邵尔钧敞开心扉,用生动的笔触讲述了他在朝鲜战场过中秋节的情形和感受。“五一年的中秋节,是个很热闹的月夜。部队向前移动,小后方要搬家,我接受搬家任务。这天晚上,坐着汽车跑了一夜。车子经过‘谷山’,平原上一段70公里开阔地上,飞机封锁得特别厉害,敌人的夜航机B25又投弹、又扫射,路炸得坎坷不平,天空上悬挂起几十个照明弹,在(再)加上皎洁的月光,地上有一根针都能看见……”少康回忆,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出于保密,按照要求,不许官兵们携带有中国文字的书籍、笔记本、书信,所以,最初半年无法给家里写信,他也收不到家里的来信。等到我军进行了五次战役,战局逐渐稳定下来,他们才有时间写信。战场上不仅有皎洁的月光,也有美好的爱情。宋云亮,陕西临潼人,1923年生,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12月入党。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志愿军第66军第198师炮兵团团长。战争初期,战事艰难紧张,宋云亮进入朝鲜5个月,一封家书都没有捎回。这让妻子胡玉华坐立难安。最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之后,他们的通信总算恢复了。1953年4月9日深夜,宋云亮坐在朝鲜邹义里的一个石洞中给胡玉华写信,介绍了自己的新驻地:“现在,我自己住了一个石洞子。在石洞里边,要拐弯的地方用木材架起了一间小屋,都用木板钉了,还用旧报纸糊了。有窗子,也有门子,里边有我的睡铺和办公桌。木板墙上贴着好几张祖国慰劳的美丽的年画……花!我把我这屋的门口(的样子画出来),寄给你看看吧!”从宋云亮1953年7月30日写来的家书中,胡玉华感觉到,在朝鲜的战斗快要结束了:“七月廿七日的晚上,我们还在山上的指挥所,从下午九时起,我们的炮火停止了发射,敌人的炮火也停止了发射,天空再也听不到敌机的声音,真的停火了!……花!说个私人话吧,如果敌人不破坏停战,也许在几个月以后,我们就会团圆的。”宋云亮所提到的就是著名的金城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宋云亮回到国内,终于和胡玉华团圆了。(据《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