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老兵张少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罗凯文(浙江省玉环市传媒中心)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数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跨过鸭绿江,用鲜血与生命捍卫和平。他们是值得被时代铭记的一群人。70年后,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精神长存。
        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联谊养老中心,住着一位玉环籍的抗美援朝老兵,他叫张少秋,今年已90岁高龄。这位“最可爱的人”虽已是耄耋之年,双耳有些失聪,但他依然精神矍铄。
        “把我的纪念章都拿出来,我要别上,还有我的照片。”看到笔者前来,张少秋连忙招呼老伴吴彩凤拿出他那些珍藏多年的宝贝。接过老人的包裹,打开后看到的是一枚枚纪念章、日记本、茶杯、烟斗、毛巾……这些老物件仿佛播放电影般带我们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他曾经是一名老师,
    但毅然穿上军装奔赴前线
        黑白老照片上,定格了张少秋年轻的脸庞。
        1931年9月,张少秋出生在浙江温岭一户普通的家庭,年少的他勤奋好学,1948年,年仅18岁的他便师范毕业在当地当了一名老师。而在那个时代,教书育人却不是一个长久稳定的工作。动乱的时局,让张少秋有了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念头。
        新中国成立后,各军校开始招生,张少秋知道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1950年9月,只是简单准备复习的张少秋,顺利考入了当时的华东军政大学浙江分校,正式入伍,成为一名军人。
        “那时候都号召要参军保家卫国,我有机会肯定要去当兵的。”张少秋自豪地说道,他那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解放军,保家卫国。进入军校里除了学习军事外,政治课上学习的《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中国发展简史》等课程,更是让他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没想到到了部队我还是当老师,去部队教书。”1951年3月底,军大分校集训结束,张少秋被分配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61师。由于有教师经验,文化底子又比较好,他被任命为师直属部队侦察连文化教员。其间,张少秋尽心尽责,教学成效显著,还荣获三等功一次。
        时间很快来到了1952年底,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张少秋跟随部队入朝。经过近3个月的长途跋涉,1953年3月10日坐火车由辑安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朝鲜军旅生涯。
    他五进五出朝鲜,
    炒面加雪的味道记忆犹新
        10月23日上午10点,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直播开始。在老伴的搀扶下,张少秋坐在电视机前,将电视声音开到了最大。当国歌响起时,老人正襟危坐跟唱起来,胸口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熠熠生辉。
        这一刻,老人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光辉岁月。
        “你们看,这些历史资料画面都是真的,那时候美军轰炸比这个还要激烈,我们都躲在防空洞里。”张少秋激动地向大家还原当时的场景。他颤颤巍巍的手拿起照片进行比对,“看,这就是我当年在朝鲜军部大门口拍的照片,一模一样。”
        1953年,刚入朝不久,作为基层干部的张少秋被编入了第八纵队,成为储备人员,前线一旦吃紧,他将随时补入作战部队。他和战友们以山洞、破屋为居所。其间美军的轰炸机不分昼夜地前来轰炸,营地周围全是弹坑。部队无法前进,战士们全部猫在防空洞里,所带的干粮只有炒面,张少秋和战友们只能一口炒面一口雪来补充体力。
        “雪冰冷刺骨,炒面干涩,混一起在口腔里咀嚼,很多战友嘴巴都吃出水泡来。”张少秋回忆从前不禁感慨,“那时候的日子是真的艰苦,多少战友上了前线没有回来,但我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入了军部,没能上前线战斗,这是我的遗憾。”
        战争期间,他是志愿军战士也是老师,到处开堂授课,为战友和朝鲜当地百姓普及文化知识。
        由于表现优秀,当年9月,张少秋被提升为副排长,荣获三等功一次;次年9月,他被调入政治处任秘书。1953年—1958年,张少秋因工作需要五进五出朝鲜,足迹几乎踏遍了朝鲜,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选择养老院中安度晚年,
    殷切希望后代不要忘却当年
        1958年8月,张少秋跟随部队回到了国内,受到了群众的结队欢迎。随后,他又跟随部队去了山西、西藏等地。军旅生涯,他恪尽职守,勇于奉献。
        1979年10月,张少秋转业回到地方,在原玉环县委办公室一直工作到了退休。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是一穷二白,不像现在这么富强。过去的艰苦生活要牢牢记住,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但不能忘记当年的艰苦奋斗。”张少秋说。为此,他还利用闲暇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册,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不要忘却当年的峥嵘岁月。
        “现在国家富裕了,我们养老都有国家,不用子女操心,让小辈们放手去做自己的事业。”张少秋老人的老伴吴彩凤告诉笔者,张少秋的养老观念与众不同,不愿拖累儿女,在他们事业有成后,便搬到了养老院里,一住已有十多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