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制造”全面断货,澳民众有苦难言

  • 冯祎

        “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仅在达尔文(澳大利亚北领地首府)才有?”日前,在Facebook一个名为Kmart Hacks and Decor的社交小组里,一位叫Martina Rossato的用户发帖抱怨,配图是厨房用品区空空如也的货架。
        Kmart是全球最大的批发商之一,在澳大利亚也是最为知名的折扣百货零售店。上述社交小组成员是一群热衷于在Kmart店里“淘宝”的人,但最近,他们发布的多是吐槽Kmart热销品断货的帖子。
        Martina的帖子下面得到了一众人的回应:“本迪戈的Kmart也空啦”“西澳的卡拉萨也如此”“墨尔本一个月后才能补货”……这些断货的商品,几乎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起断货危机也蔓延到其他诸如Big W、Target、Shiploads、Reject Shop这样的澳洲平价卖场。
        由于近段时间以来,澳大利亚频频出演着“反华急先锋”的角色,在多个国际问题上屡屡与中国作对,导致中澳关系急转直下。澳洲普通民众还未来得及站队,已经开始为政府行为买单了——从今年6月初至今,许多从中国进口的平价日用品、小家电、食品、工业原材料、配件都面临断货。

        澳媒称,这至少让澳洲人的生活成本增加一倍。那么,澳洲真的离得开“中国制造”吗?

    “中国制造”面临全面断货

        诸多断货产品中,厨房用品堪称“重灾区”。
        澳洲人买小型家用电器基本上只有两大选择,一是去类似Harvey Norman这样专门的电器商城,一是去Kmart、Big W这样的平价卖场。例如,一台空气炸锅在Kmart的售价只要69澳元,而在Harvey Norman看到的飞利浦空气炸锅,折后价也要299澳元,功能上并没有什么差别。据Kmart的工作人员说,从今年6月至今,这款空气炸锅只补货过3次,均一上架就售罄。
        空气炸锅旁的传统炸锅,标价只需29澳元,也断货近一个月了——这款炸锅几乎是澳洲有娃家庭的必需品。同样标价29澳元的馅饼机也不见踪影,因为这款小家电功能强大,甚至有人在社交平台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讨论它的用法。49澳元的一款榨汁机在综合性测评中打败了价值2200澳元的高价货,当然,现在也买不到了。7澳元的二合一切菜器、89澳元的咖啡机、30澳元的电煮锅、35澳元的电热毯也是热销品,且都是“中国制造”。
        根据Kmart连续5年的销售数据显示,消费者好评率最多的产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除厨房用品外,家具家居及配件、运动器材、办公设施、婴幼儿用品等也遭遇断货危机。
        以上种种,不过是中澳关系遇冷后掀起的小小涟漪。
        在澳洲本土,一直存在“拒绝中国制造”的声音,有网站甚至发起过抵制“中国货”的投票,得到了89%的支持率。可澳洲人嘴上说着“支持国货”,身体却很诚实。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依赖“中国制造”的国家之一,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到了1/3,“中国制造”已经“渗透”到了澳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近几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摘下过去低劣品的标签,商品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小商品。澳洲国防部曾公开表示,中国生产的制服真好用。维多利亚州的火车项目也大量使用了中国产品。没有“中国制造”,澳洲人可能连圣诞节都过不好,因为圣诞树也几乎全从中国进口。
        但最近,“支持国货”在澳洲正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前段时间,澳洲大型连锁超市Woolworths就靠蹭“爱国”热点上了一次头条。
        Woolworths宣布旗下自有品牌纸尿裤little one's的生产线将从中国转回悉尼,每年生产1.8亿个纸尿裤供给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且承诺不会加价。结果转头人们发现,他们提供的环保购物袋都是Made in China。
        由于澳洲的劳动力价格为全世界最高之一,这意味着“澳洲制造”在成本上就很难与中国竞争。
        疫情期间,新南威尔士州州长花了10亿澳元向中国购买急需的医护用品,虽然饱受民众质疑,但政府明白,等澳洲本地工厂生产出来这些用品,可能新冠疫苗都研制出来了。
        十几年前,美国女作家Sara Bongiorn出版过一本名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畅销书,她和家人在一年内不购入任何中国商品,一年结束后,Sara说一家人过得相当痛苦。衣服、玩具贵出很多倍,家具、电器配件都是中国制造,坏了也没法修。她感慨说,“我今后10年都不敢这么玩了。”
        可以预见,等到中国货在Kmart再度上架时,那些抢购的人里恐怕也有不少嘴上的“爱国者”吧。
    “减少对华依赖”尚难做到

        根据德勤的权威调查,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在澳大利亚出口中所占份额达到创纪录的1170亿澳元,占比38%,超过任何其他国家。
        受到中国提高牛肉关税的影响,澳洲肉类销售现已同比下降35%。澳大利亚肉类工业协会首席执行官Patrick Hutchison说:“这些问题发生的时机对该行业来说不能更糟了。因为农民比以往任何时候和任何其他行业都更需要供应链的稳定性。”
        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也显示, 8月至9月从澳大利亚的进口下降幅度超过全球其他国家,至少令澳大利亚损失88.1亿美元。
        连大麦,中国也开始着手从阿根廷进口。澳大利亚出口中唯一没受到阻碍的只剩下铁矿石,这也成为澳方目前的唯一筹码,毕竟澳大利亚对中国出门的铁矿石占其2019~2020财年全部商品出口的56%。
        莫里森曾作为财政部长在2017年访问了北京,那时他就说过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铁矿石出门使其处于“独特地位”。这种信念汇支撑着如今澳洲政府的立场。
        这无疑影响到部分民众的对华情感。澳大利亚智库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发布的年度民意调查发现,澳大利亚人对中国的信任从2018年的52%跌至如今的23%,94%的受访者支持减少对华依赖。《悉尼先驱晨报》的统计发现,自今年4月以来,澳大利亚各地警局备案的反华事件发生了400余起。
        但显然,“减少对华依赖”现实中很难执行。澳洲每年有16%的游客和38%的留学生来自中国。以去年为例,130万中国游客给澳洲经济贡献了117亿澳元,稳居澳大利亚头号旅游市场;2019年来澳中国留学生为22.9万人,连续19年成为澳洲国际学生最大生源国,直接经济贡献120亿澳元。调查显示,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6.5%放缓到3%以下,会有50万澳洲人失业。
        今年的疫情,让澳大利亚遭遇了30年来首次经济衰退。仅2020年上半年,澳洲教育产业和旅游业在中国市场的损失分别达到了80亿澳元和60亿澳元。
        7月,澳大利亚多家企业高管与高校校长联合发起“澳大利亚欢迎你”行动,希望“修补澳大利亚政治动作对于中澳关系造成的损害”,“让游客与留学生放心,澳大利亚是安全且友好的”。
        澳大利亚中国工商业委员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以及一些高奢酒府集团也加入行动中。
        除了对“中国制造”上瘾的普通民众,许多大型澳洲企业,诸如Woodside石油公司、澳洲第二大独立石油天然气生产商Santos、知名能源企业Origin、铁路货运巨头Aurizon、管件供应商Reliance Worldwide等,也极为依赖中国。
        专营浴室与厨房产品的GWA公司就表示,他们多达90%的供应来自中国。企业主们纷纷通过媒体喊话,让政府“清醒”一点。
        澳大利亚知名观察家与作家彭布罗克发表文章称,一场疫情已让原有的全球秩序平衡有所改变,澳大利亚对于这种变化的反应和观察却比较滞后。
        彭布罗克指出,为全球GDP增长贡献份额达1/3的中国已是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在“大疫”之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预期,2020年在几乎全球所有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时,中国会是个例外。
        一直以来,美国都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盟友,但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竞选纲领当选后,很多曾支持对中国采取强硬路线的澳大利亚政客开始呼吁,澳大利亚应该开始寻求与更多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建立更广泛的联盟。
        “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可以肯定,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也将如此。”针对最近的情况,澳大利亚战略与国防研究中心学者Ron Huisken评价说,“虽然我们两国治理体系之间的差异很大,但仍旧应当通过尊重彼此来弥合。尤其是疫情期间,中国解决和治理问题的方案明显优于西方模式。由此也可得出结论,中国模式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据《凤凰周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