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王小祥 陈友龙
随着2019年2月17日正式交付伊朗海军,已经完工近6年之久的 “征服者”级柴电潜艇终于服役。
由于目前世界常规潜艇中已经很少有1000吨级以下产品,很多读者都会认为这种600吨的小艇可能又是伊朗用来展示国防成就但却没有什么实际作战能力的产品,但实际上“征服者”级是一款非常适合伊朗自身国防需求、且自身具备较强态势感知和隐蔽打击能力的小型潜艇。
首先从吨位上看,常规潜艇吨位并非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自身实际国防需要和所处作战环境进行综合考量。在波斯湾这种水流流速较大并且水深仅有百米以下的海湾内,头顶来往众多的万吨货轮和陆上自河流汇聚带来的海水密度剧烈变化,使得“基洛”级这样的3千吨级潜艇犹如龙游浅水般需要时刻小心操纵,不但水声环境恶劣,没有温跃层便于隐蔽,并且较大的艇身尺寸使其机动范围极小。而600吨级潜艇显然更适合在横跨波斯湾和阿曼湾、阿拉伯海北部等的大范围浅水海域内作战。
其次是吨位对于潜艇的隐蔽能力影响较小。柴电潜艇的水下机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蓄电池带动电机推动,并长时间以3~4节静音航速航行,这一状态下的自身噪声理论上可以做到比核潜艇还要小,这就意味着处于防守状态的“征服者”级完全可以采取静默状态或静音航速在阿曼湾、阿拉伯海以及霍尔木兹海峡隐蔽待机,在和平年代甚至在战时都极少采用主动声呐探测的敌方潜艇和舰艇编队很难发现伊方潜艇。与此同时,自身的静默状态也能给自身声呐系统提供较好的探测环境,便于先敌发现。
最后则是作战能力与吨位的关系。从声呐等水下传感器的布置和使用角度看,小吨位的确会造成较大的空间限制进而影响其探测能力,但好在“征服者”级除了常规艇艏主被动声呐外,还额外配备了这一级别吨位上少见的舷侧阵,进而大大提高了探测能力。与常年缺乏维护早已处于半停航状态的“基洛”级相比,“征服者”级水下探测能力恐怕还要更强一些,甚至可以说是伊朗首款具备反潜能力的国产潜艇。
根据资料显示,无论是“勇猛”级还是“征服者”级,其主力艇载武器特别是鱼雷和“基洛”级的几乎一致,为伊朗仿俄制53-65而来的自制型YT-534-UWl型鱼雷。再加上“征服者”还可以使用伊朗国产潜射反舰导弹,在相对完善的各型传感器帮助下,其作战能力不容小觑。在续航能力上,虽然较小的艇身使得燃油和蓄电池携带量会减少,但由于对应的水下阻力也更小,还是能够满足伊朗海军需要的。不过较小的体积使“征服者”无法设计艇内耐压水密分舱,这会对潜艇在紧急情况下的生存能力带来巨大影响。
事实上,冷战时期西德所面临的波罗的海浅海作战环境与伊朗非常相似,虽然针对性研制的206型和随后的206A型潜艇受制于国际限制不过450吨级,但其优秀的作战能力依然使其服役长达40年之久,甚至在退役后还被多国引进继续服役,这充分证明了吨位适合的潜艇才是最好的。
按照伊朗海军早年规划,“征服者”之后的下一代潜艇是一款名为“使命”的1200吨级AIP潜艇,计划在2015年完成生产并下水。但技术层次明显低许多的“刚需”型“征服者”级首艇,在伊朗自身薄弱的研发能力拖累下,举国协作调动了48个设计中心、57家大学、195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80余家企业、120多个工业中心,共计耗费420万个工时和6800万美元,耗费近6年才舾装完毕。综合作战能力更强的“使命”级截止目前仍未有任何开工迹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征服者”级入役虽然耗费数年但却意义重大,不但充分锻炼了伊朗国内造船科研和工业体系,使其成为了海湾地区仅有的能够独立制造现代潜艇的国家,同时也极大增强了伊朗海军应对强敌的非对称打击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防压力。
由于“征服者”级是目前除半停航状态的“基洛”级外伊朗唯一可用的现代化潜艇,它必然会在随后成为水下突击、海上封锁和特种作战中人员输送的主力军。
“征服者”级首艇在随后的实际使用中能否达到设计预期,武器禁运解除后伊朗能否引进国外先进潜艇设计制造技术或者成品,”使命”级能否尽快完成研制投入生产等,都会对”征服者”级后续是否会批量生产造成影响,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据《兵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