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核科学家遇刺背后的摩萨德

  • ■ 齐旭 

        11月27日下午,伊朗国防部研究和创新机构负责人、首席核科学家穆赫森·法赫里扎德被“车弹伏击+自动机枪扫射”打残在德黑兰近郊的乡间主干道上,送院后咽气。
        分析普遍认为,伊朗核科学家遇刺可以削弱伊朗的核能力,而更可能会令当选美国总统拜登重振伊朗核协议的努力陷于瘫痪。
        虽然以色列方面并没有“认领”此次行动,不过伊朗方面已推断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实施,而以色列已经加强各驻外机构的警戒。
        摩萨德(TheMossad),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历史其实并不长,1951年才成立,主要任务就是海外情报收集和执行暗杀。作为情报界的后起之秀,摩萨德短时间内就以“人狠话不多”的出色战绩,和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苏联克格勃一道,被当作全球谍海四强。
        摩萨德的成名之战就是追杀纳粹余孽阿道夫·艾希曼。1961年,摩萨德特工持假护照进入阿根廷,通过仔细比对,硬是找到了已经整容多年,隐姓埋名的艾希曼。最终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艾希曼绑架迷晕,通过伪造的病历,大摇大摆的把艾希曼带回以色列受审,送上了迟来的绞刑架。
        让摩萨德扬名天下的则是我们熟悉的慕尼黑惨案后的“天谴行动”——11名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黑九月”恐怖分子杀害,摩萨德以牙还牙,随后成立多个暗杀小组,在全球追杀了10名与惨案有关的“黑九月”恐怖分子。直到第11次在波兰华沙的暗杀行动,目标身中五弹、大难不死引发国际反弹才终止。
        在持续长达9年的暗杀行动中,摩萨德特工使用了枪杀、毒杀、美人计、汽车炸弹、床铺炸弹、电话炸弹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招数,绝对比电影上的007还要精彩。
        摩萨德的完美代表作之一,就是1976年的“巧克力暗杀案”。
        1976年,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领导人瓦迪埃·哈达德策划了震惊世人的法航劫机案。为了营救飞机上的犹太乘客,以色列制定了几乎完美的千里奔袭计划,在乌干达成功解救了大部分乘客。但幕后策划哈达德事后逃到伊拉克巴格达隐匿。摩萨德经过长时间追踪,策反了哈达德身边的人,根据他喜欢吃巧克力的嗜好,专门定制了一盒产自比利时的高档巧克力下毒送出。这种慢性毒药不会立即让人身亡,而是会诱发类似白血病的症状。哈达德在半年后不治身亡,很长时间外界都以为是病故。
        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招数在2010年1月针对哈马斯首领马巴胡赫的暗杀中用到了极致。
        摩萨德11名特工以游客身份,分别持英国、法国、德国和爱尔兰等国的假护照,从不同国家飞抵目标藏匿的阿联酋迪拜汇合。他们分工明确,只用5个小时便用下毒的方式,毫无痕迹的炮制了目标“突发心脏病身亡”的假象,甚至一度瞒过了尸检的法医。然后各自离去。直到事后迪拜警方在酒店的监控系统中发现异样,才怀疑这是场暗杀,然而至今也不知道是何种毒物。
        为避免引人耳目伤及无辜,摩萨德对于目标大部分时候会选择悄无声息的暗杀,但偶尔为了威慑恐怖分子,也会和本次暗杀伊朗核科学家一样,选择动静极大的“明杀”。比如1988年4月,为了干掉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干将阿布·杰哈德,摩萨德特工潜入突尼斯,先是用高科技的干扰装置切断了目标所在地区所有通讯信号,然后破门而入,十几个枪手对着朝杰哈德连开52枪。又如2004年在公众场合用直升机发射3枚导弹直接将哈马斯精神领袖哈辛炸的粉身碎骨。其继任者兰提西仅仅上任25天就同样被导弹迫魂。对其后来者的追杀,大多也采用这种震慑手段。(据《文摘周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