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看点
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失业”
-
■ 胡文利
“重大变故会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数千万人失去了工作,也让那些保住饭碗的幸运者们开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在职员工打算跳槽、转行、读书甚至创业。
在美国,一项针对正在谋划跳槽的求职者和失业者的调查显示,60%的人愿意在疫情期间彻底转行。在英国,BBC对600多名金融从业者进行了调查,其中44%的人有跳槽的打算,31%的人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付诸行动。在瑞典,咨询公司Wise IT的一项调查表明,每10名IT人士中就有7人正在考虑新的工作机会。对这些人而言,公司配车、健身补助或高额养老金都不是他们选择新东家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只有1%的人把“福利待遇”放在第一位。
在这样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接受新挑战?职业分析师理查德·奥尔德森认为,这是因为疫情使人们对职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重大冲击会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奥尔德森告诉BBC,在疫情发生之前,他的客户往往是那些处于生活变故中的人,比如刚经历丧亲、分手或到了年龄的分水岭。现在,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思考这些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35岁的拉雅·斯科格兰德在挪威奥斯陆工作。在她被任命为某大型创业孵化器项目的首席执行官(CEO)后,疫情暴发。这是她一直梦寐以求的职位,但居家隔离后,她意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和珍贵”,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
“我的职业是为世界各地的创业者提供培训和咨询。这份工作占据了我大量时间,让我精疲力尽。”她告诉BBC,“疫情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我必须做出一些重大改变,调整自己的心情。”
她决定把精力投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并腾出更多时间与所爱的人相处。如今,她创办了一家人工智能企业。
儿子去世后,莫·高达特辞去了谷歌X实验室首席商务官的职位。疫情发生后,他发现很多人在隔离期间“重新思考人生目标,然后辞去严重内卷化的工作”。在他看来,疫情中不断上涨的死亡人数“反复提醒我们,人不能永生”。现在,他是一名播客制作人,作品主题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满足感。
对每天至少在办公室度过8小时的上班族而言,职场也是重要的社交渠道之一。居家办公后,在一家运输公司工作的米兰达·利文斯顿发现,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和业务研讨会正在消失,工作只剩下“一个又一个电话和没完没了的邮件”。“居家办公让我看清了这份工作的本质。”她说。
意识到公司缺乏培训和发展的机会后,34岁的利文斯顿辞了职,开始物色新工作。“我得上个闹钟,提醒自己必须改变。我待在那里只是因为习惯,因为收入还不错a……这倒也没毛病,但我不喜欢这样。”
作家海伦·塔珀称,那些拥有“理想工作”的人也在疫情发生后开始反思,当你在厨房或卧室办公后,这份工作还剩下多少光环。此前人们可能被工作之外的福利吸引,比如年会旅行或者拥有一间充满设计感的办公室等,但当人们的社交和休闲活动越来越少时,这8个小时过得是否有价值,就变得愈发重要。
“完成工作占据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思考,什么样的工作给你带来能量,什么样的工作消耗你的能量。你在什么时候处于最佳状态?你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保持这种状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你就能茅塞顿开。”她说。
工作目标比薪水和地位更重要塔珀认为,疫情将持续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未来几年里,人们必须调整对薪资的预期。“如果人们把职业成功定义为薪资和地位的晋升,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他们会非常难熬。”
塔珀希望人们重新建立评价工作的标准,让成功的定义更加多元化。比如,有子女的员工可能会发现,上班时间灵活、让他们能抽出时间照顾孩子的工作对他们而言更有价值;对那些追求个人发展的员工来说,公司定期安排培训课程会非常有吸引力。
对已经有一定积累的专业人士而言,工作目标比薪水更重要。据英国《卫报》报道,全球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对来自40个国家、不同行业的2.6万名用户进行了调查,让他们为收入、工作目标和地位的重要性打分。结果显示,48%的美国“婴儿潮一代”(年龄在51岁以上的人)表示,他们把工作目标看得比收入和头衔更重要;在“X世代”(年龄在36岁到51岁之间的人)中,这一比例为38%;在“千禧一代”(年龄在24岁到37岁之间的人)中,这一比例为30%。调查还显示,74%的人希望在工作中感受到职业的重要性。
高达特认为,疫情是个契机,“让人放手去追求一份更有意义的职业”。
28岁的露西亚·巴奇曼最近辞去了在瑞典一家电动冲浪板公司的工作,跳槽到一家新成立的咨询公司。以前,她的工作千头万绪,现在只有一个重点——可持续发展。
“我去过美丽的海滩旅行,参加过大型帆船展……那是个梦一般的工作。”谈起以前的工作时,巴奇曼有些不舍。“但疫情让我确定,我想在工作中获得目标感。我需要一种感觉,我可以为社会创造共同价值,而不只是支持一家公司成长。”她承认,跳槽到一家小公司是“一场赌博”,“但在原来的职位上,我无法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目标感是“影响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实现了工作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员工,工作表现和自我感觉都更良好。
但奥尔德森表示,并非只有跳槽到拯救生命或保护环境的公司才能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在不同的领域都能获得成就感,关键在于你自己的感觉。一天结束后,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少自豪感和满足感?”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任性”的资本。奥尔德森指出,目睹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后,风险厌恶者可能仍然会把财务安全和稳定放在首位。
“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许多人用尽力气才能勉强糊口。成就感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事,至少目前是这样。”他提醒人们,“这将是一段难熬的日子”,但要相信这种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如果你有(业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利用这段时期,在你认为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领域培养一技之长。如果没有,还是将就着吧。”他说。
超5000万美国人已陷入粮荒当地时间11月19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至11月14日的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环比增长3.1万至74.2万,高于市场预期,为五周来首次上升。美媒报道称,由于失业和持续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食品需求增加,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在全美的食品储藏室和其他捐赠地点排队等候食品救济。
据美国广播公司消息,全美各地的图像显示,民众排起长龙,人们等待数小时以期收到援助的食物养活家人。在特朗普政府未能应对的日益严重的疫情之中,由于饥饿人口的激增,数百万的美国人,甚至是受雇的美国人,都必须在今年感恩节之前依靠慈善捐助度日。
非营利性组织赈济美国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已经有5040万美国人被确定为粮荒人群。根据美国农业部的定义,这类人群“缺乏持续足够食物以实现积极,健康的生活”。
报道称,在大流行袭击该国之前,已有数百万家庭没有稳定的工作,超过3500万美国人在饥饿中挣扎。再者,联邦援助计划的到期亦加剧了这种危机。根据该国领先的国内饥饿救济组织南佛州赈济的说法,如果国会不采取行动并延长《冠状病毒援助、救济与经济安全法》,该法案向食品分发地点提供了数亿美元,那么将削减约50%食物入口。
同时,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大流行调查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有孩子的家庭对是否能负担下个月所需的食物感到“有信心”。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周中,有560万户家庭的餐桌难有足够食物。
该调查还显示,有色人种遭受的痛苦最大,其中27%的黑人和23%的拉丁裔有孩家庭受访者说,过去一周他们有时或经常没有足够的食物,而白人的这一比例为12%。
“全国各地的需求都没有减少,食品银行竭尽所能,以确保家庭在感恩节餐桌上有饭可食。需求甚大,遥遥无期,但我们不能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赈济美国的女发言人比利亚雷亚尔说。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形容食物价格“如火箭般飞速上涨”。
事实上,失去收入、福利政策断供、食物涨价等多重压力不仅加剧饥饿问题,还使得数万人面临交不起房租、无家可归的局面。
据美国终结无家可归联盟的数据,仅在纽约就有超过9.2万名无家可归者,纽约市政府估算,每晚都有3500~4000名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或是在地铁里过夜。(据《青年参考》、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