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毅 赵海燕
《尉缭子》中讲:“矢射未交,长刃未接。前噪者谓之虚,后噪者谓之实,不噪者谓之秘。虚实秘者,之体也。”强调的是,交战之前,观大势、深谋局的必要性。比如,在双方尚未交锋之时,假如敌方的前军开始躁动呼叫,这有可能是其虚张声势的表现,如果敌方在后方的军队开始大声呼噪,这恐怕就是兵力充沛的有力佐证。前军与后军都没有呼噪,这往往就意味着敌方是在隐藏其真实意图。以上表现出的虚、实、秘这三个方面,是敌我双方展现出的不同形态。对这三者的把控,是门高深的学问。同时,在交战中,极具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把握住前进或者后退的节奏,对取得胜利起着关键作用。
公元621年,李靖与李孝恭奉命攻打占据江陵的萧铣。此时江水的水势很猛,对双方来说,这都是个特殊情况。世间公认,江水猛涨之时,对于进攻方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对于凭河据守的一方,是非常有利的,但也不易把控。萧铣认为,此时李靖不可能冒险沿江而下,可以趁此机会休整部队,因而疏于防备。李靖手下的众位将领也认为应遵循常识,纷纷建议等待江流平静之后,再出兵进攻。总之,唐军上上下下都觉得冒险出击很可能导致失败。李靖在深思熟虑后,对局势的分析是:“双方尚未交锋,萧铣对我方的情况并不了解,同时,对方仓促召集的部队尚未形成合力。据观察判断,目前,对岸的各个部队可谓是虚张声势,对方一定不会认为我方会在此时进攻。一旦错过这一良机,他们极可能聚成一团,我方再没有如此合适的进攻时机了。所以,我方要抓住这一破绽,迅速出兵,抢占先机,绝不能停。”李孝恭听后,赞同李靖的意见,集合了上千艘战船,一路东下,攻占了江陵附近的荆门、宜都两个镇,兵锋直指离江陵最近的核心重地夷陵。
此时,萧铣并未料到李靖与李孝恭率领的唐军会如此迅速到达,留守部队并不多,他匆忙召集部队,然而道路既险又阻,集合起来困难重重。无奈之下,萧铣只有依靠现有兵力防御唐军。李孝恭与李靖商量,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夷陵。李靖却极力劝阻出兵,因为李靖认为,作战中,节奏的把控至关重要。当下,萧铣采取的策略是孤注一掷,必定一时起效,目光放长远,恐怕他的策略难以持久。假如贸然进攻,他们会坚决抵抗。现在主动权在我方,如果换个思路,等待一段时间,敌方极易产生疑惑,搞不明白我方意图,更有可能会分兵把守各个方向,我方可以等待敌方士气松懈、兵分多路之后,再集中一点进攻,攻克夷陵必会容易的多。
李孝恭没有听取李靖的意见,他亲自统帅精锐部队出战,果真如李靖所料,萧铣的部队负隅顽抗,战斗力惊人,唐军大败而归。李靖并未因此丧失信心,他观察到,萧铣收下的士兵们纷纷弃船掠夺唐军遗弃的财物,每个士兵都肩背手拿很多、很重的战利品,现场有些混乱。李靖命令手下的精兵迅速出击,趁乱反败为胜,乘胜攻向江陵。看似唐军胜券在握,而李靖却格外小心,让士兵们把缴获的船只都散放在江水中。将领们都不明其理,李靖给他们解释到:“我方孤军深入,如果被敌方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援兵围困起来,即使船只再多,也难以招架。不如我们扔下这些船只,让它们堵塞江道。还有一个妙处是,敌方那些沿江而下的援兵见了这些船只,会认为江陵已经被我方攻破,便不敢贸然进军,如此一来,便会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攻城时间。”萧铣的援军见到江道中堵满了船只,果然不明真相,不敢贸然前进。在唐军的久攻之下,萧铣被迫投降。
李靖对局势的准确判断,表现在数次交战前,对敌方虚与实的精准预测。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方向用兵,正确的时机进攻,就会如大水决堤般不可抵御,突破敌方坚阵,始终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