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信号情报能力秘密“养成”记

  •     近日,日本政府试图加入“五眼联盟”的表态,让日本的信号情报侦察能力为人所瞩目。二战后,日本信号情报机构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其信号情报搜集能力究竟如何?内部又有着怎样的架构?

    从防卫大臣的设想谈起

        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其最初是对日本施以军事压制,然而,朝鲜战争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对日政策。美国开始重新武装日本,战争中征集前日本陆海军人员秘密参战,参与破译朝军密码。自此,日本逐步恢复自身的军事情报机关。
        1952年4月,日本仿照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架构,成立了内阁官房调查室(日本政府内部称作“内调”)。这是日本战后成立的首个国家级情报机构。内调成立时,日本政府在内部意见中提出,“应设置特殊机关,以拦截、解读外国特别是苏联及中共等密码电信”,明确了成立信号情报机构的想法。
        1958年4月,日本陆上自卫队幕僚监部二部别室(简称“二别”)成立。二别的职能,就是信号情报侦察。该部门的主要成员,是二战中的日本陆军中央特种情报部(简称“特情部”)成员。二别名义上归属陆自,监听设施及基地也由陆自提供,但该部门实际上是内调的一个下属部门。由于内调名义上从属于警察厅,因此,二别监听所获情报,也要先向警察厅汇报再报告防卫厅。大部分日本防卫厅文职官员和自卫队军官,都无权过问二别的活动内容。一位前防卫厅事务次官称:“这是一个不可触碰的世界。”
        1978年1月,随着陆自内部建制的调整,二别改名为陆自幕僚监部调查部第2课别室(简称“调别”)。1989年,时任防卫厅长官西广整辉,提出“一体化陆海空情报组织,建立情报本部”。自卫队也对警察厅把持调别高层日益不满。按照西广整辉的设想,情报本部的核心正是调别。此前,内调于1957年8月改名为内阁调查室,1986年7月再次改名为内阁情报调查室(简称仍为内调)。西广整辉的设想,无疑让自卫队与内调及警察厅之间产生了矛盾。
        最终,西广整辉在人事上与相关方面达成默契:情报本部成立后,本部长由自卫队军官担任。副本部长由有内调背景的官员担任,负责信号情报的电波部负责人仍出自警察厅。
        就这样,1997年,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成立。情报本部就此摆脱了陆自,成为防卫厅直属部门,原调别被收至旗下。成为情报本部电波部。情报本部下设多个部门,但电波部人员最多。情报本部在2003年的人员编制为2100人,电波部占到1500人。
    监听部队的“偷听”能力

        在情报本部,负责信号情报监听搜集的监听站,是与电波部平行的单位。尽管监听站归情报本部所有,但其人员只占监听站人员的一部分。监听站内的操作单位,涵盖日本陆海空自卫队。从表面上看,情报本部只有6个监听站(即东千岁、小舟渡、大井、美保、太刀洗、喜界岛),实际上,如果将情报本部、陆海空自卫队各单位共管的监听站全部计入,日本全国由本国控制的监听站有19个。这些监听站与其他信号情报搜集单位获得的原始资料,都要送交情报本部电波部破译,再进一步处理。举例来看,陆自第2防卫情报处特遣队,主要负责稚内、根室、小舟渡、大井、太刀洗、洗界岛等8个监听站的运行,但稚内监听站内有空自和海自的信号情报单位,根室监听站有空自的信号情报单位,小舟渡、大井、太刀洗、喜界岛4个监听站的所有权则直接归情报本部。
        日本建立信号监听站之初,这些监听站采用的是被俗称为“象栏”的环形天线阵。这种监听设施起源于美国的AN/FLR-12系统,是将若干非常高大的天线环绕控制设施组成三重环形围栏,有些类似动物园中的大象围栏。这三组天线分别监听甚高频、特高频和超高频通信信号。有的监听站,还会建一些小的环状天线阵。还有一些监听站,依据任务和目标不同,建有埃得特科天线阵、菱形天线阵、对数周期天线、卫星通信天线等信号侦察设备。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监听站内的大部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用于对苏/俄信号侦察的监听站更新不大,但负责对中国和朝鲜监听的监听站,则在占地面积、基础设施、人员规模上都有所加强。美保、千岁和喜界岛监听站的“象栏”系统最为灵敏,可拦截5000千米或更大范围的高频信号,其方位精度约为0.5度。2008至2010年,稚内、根室、小舟渡和太刀洗监听站,换装了新型7单元测向天线系统。该系统由7根桅杆天线组成,每根天线高约13米,环绕半径40米圆周部署。天线阵周长约351.33米,每个天线间的距离约36米。
        目前,日本着重加强的是卫星信号监听工作。其首先在太刀洗监听站投入使用“绿头鸭”系统。情报本部电波部致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文件显示,该系统的投入使用,让日本首次具备了监听别国无线网络通信的能力。在试运行中,该系统成功对亚洲某国的民用通信卫星进行了监听。
        据澳大利亚鹦鹉螺研究所报告显示,日本掌握的具备卫星通信监听能力的监听站,除太刀洗外,至少还包括东千岁和大井。最新建设的与那国和硫磺岛监听站,也有可能具备卫星通信监听能力。
        除了地面监听站外,空自和海自还拥有能搜集信号情报的大中型电子侦察机。空自装备的电子侦察机,是以国产YS-11支线客机为平台改装的YS-11EB型电子侦察机,共装备4架,目前已经过时。2018年,日本以国产C-2运输机为平台,改装了一架新式电子侦察机。外界普遍认为,该型飞机将成为YS-11EB的替代机型。海自装备的电子侦察机为EP-3,共装备5架。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极为重视拓展其卫星情报搜集能力。目前,日本已发射多颗光学侦察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并成立了内阁卫星情报中心。未来,不排除日本研制服役电子侦察卫星的可能。
    历史上窃取到的情报

        早在二战时期,日本就在北海道稚内建立了监听站。1945年后,该监听站被美军接收。20世纪50年代,日本军事单位入驻站内服役。1972年,稚内基地被正式移交给日本。从那时至今,稚内监听站都是日本监听苏/俄远东军事动向的重要基地。
        稚内监听站历史上多次监听到重要情报。1969年,中国与苏联在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稚内监听站监听到了苏军边防部队向莫斯科请求军级炮火支援被拒的通话,从而掌握了苏联方面对冲突规模的把握。据一位日本监听员回忆,20世纪70年代,大约每隔4个月,就有一艘航天测控船从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海军基地出发,用以检测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试验。稚内监听站监听到这些试验,几乎100%成功。
        稚内监听站为世人瞩目,是在1983年。当年9月1日,大韩航空公司一架编号为007航班的波音747客机,在从美国飞往韩国的途中,“迷途误入”苏联领空,被苏联空军战斗机击落,机上人员全部罹难。事后不久,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苏联飞行员和地面塔台的通话记录和录音,明确说明该情报来自日本稚内监听站。此事之后,日本大众才开始注意本国的信号情报搜集能力。
        1961年,日本在福冈县建立了太刀洗监听站。该监听站面向中国江苏省,主要职能是监听中国和朝鲜的军事通信。至1988年,在该监听站内的日本军事单位多达19个。在这些单位中,至少有7个负责监听中国军队通信,其中1个与中国海军有关,3个与中国空军有关,还有3个用来监听中国将军级别的军事通信。
        1962年,日本建立了喜界岛监听站。该监听站面向中国浙江省,同样用来监听中国和朝鲜方向通信。20世纪80年代末,该基地进行了扩建,增加了设备。2001年12月22日,日本沿海出现一艘不明船只,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舰一路追击至中国东海专属经济区,击沉了该船。日本将此次事件称为“不审船事件”,喜界岛监听站在此次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监听站利用老式高频窗帘式阵列天线、甚高频天线和8单元高频测向天线,为海自和海上保安厅测明了不明船只位置,截获了不明船只通信,并将这些情报上呈至日本防卫厅情报本部。
        由此可见,日本的信号情报侦察能力,在硬件规模和数量上都很可观,有观点甚至认为,即便在极为重视信号情报的西方情报界,日本的信号情报侦察能力都可以排到前三四名的位置。
        在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中,斯诺登曝光了大批有关日美信号情报合作的文件。这些文件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向美国提供了大量先进的监听设备,其中,20种特种天线被美军用于阿富汗作战。文件还显示,日本的“绿头鸭”系统,得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大量技术支持。2013年4月22日至26日,国家安全局的一位工程师特地来到太刀洗监听站,为日本监听人员提供“伙伴培训”。(据《世界军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