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苏东阵营中为何白俄罗斯改革最少

  • 柳展雄

        原属苏东阵营的国家多数已走上富裕道路。早在2008年,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人均GDP都在1.7万美元以上,斯洛文尼亚已近3万美元,而白俄罗斯只有可怜的6000美元。在总统卢卡申科的治理下,国家产业萧条、经济疲软,2015年全国GDP下降了3.9%,2016年下降了2.6%。2015年底,白俄罗斯货币白卢布已经贬值了57%。
    全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
    在国有经济体系里工作
        苏联解体的最初几年里,白俄罗斯保留了苏维埃议会、克格勃机构以及计划经济成分。苏联时期国企的老毛病,白俄罗斯全盘继承:人浮于事、论资排辈、死气沉沉、缺乏创新精神。
        原属苏东阵营的国家,白俄罗斯改革最少。今天,白俄罗斯就业人口约362万,其中230万人在国有经济部门,132万人在民营经济部门。也就是说,全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在国有经济体系里工作。
        白俄罗斯独立建国以来,私有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苏东国家。2000年只有176家国企改制,2001年为100家,2002年为194家。到2003年1月,总共仅有三分之一的国企进行了私有化。
        46.7%的工厂虽然实行股份制,但是国有控股比例刚好超过50%,性质仍然属于官办企业。此外,有20家企业采取“金股”制,官僚机构虽非控股,但是有权否决其他股东的决议。2003年石化行业的几家龙头企业捆绑竞拍,起拍价分别为7.87亿美元和3.64亿美元。按照预期,这应该是白俄罗斯私有化进程中最大的项目。结果居然没有一家公司参加,竞拍流产。
        苏联解体后,东欧各国争相引入西方资本和技术,卢卡申科限制外资,闭关锁国。白俄罗斯国内,外资独资的企业仅有57家,占总数的0.2%,算上含有外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不多,为430家,占总数的1.1%。
        政府牢牢控制矿产等资源,甚至美女也在“保护资源”之列。2005年,卢卡申科在首都明斯克的大街视察,放眼望去,街上广告牌上几乎所有的女模特都是外国面孔,经一番询问得知,原来本国的女模特大多前往海外。总统勃然变色,命令年轻女性不能受外国模特经纪公司聘用,若想出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一个月内有500多名年轻女性受到盘查,明斯克市著名的娜塔利亚·马凯模特学校遭整顿关闭。
        跟充分市场化的波兰等国不同,根据法律规定,白俄罗斯超过2000人的国有企业改制需由官僚机构审核决定,超过4000人的国有企业改制必须由总统本人决定。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想开办一家商店、饭店,需要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到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各跑一趟,费时费力。
        当一个白俄罗斯人办完繁杂的手续,开起店面,苦日子才刚开始。政府向民营企业征收苛捐杂税,不给扶持政策。企业主如果碰到清廉的官僚也就罢了,很多基层官僚贪污受贿,吃拿卡要。
        北大学者孔寒冰考察白俄罗斯时,一行人在限速120公里的准高速路上开车,有一段路程突然变成了限速60公里,而且交通图标非常小,快速开车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是交警精心设置的陷阱,等司机不小心犯规,守候多时的交警便出来“执法”。孔寒冰一行人只能交钱,给交警一点好处。行贿过程中有个小插曲,司机凑了欧元、美元和卢布各种纸币,交警只收了欧元、美元,不收本国货币。
        因为卢布贬值,不值钱,按照当时2009年8月到11月间的汇率兑换,1美元大约可兑换2.5立陶宛立特、10爱沙尼亚克朗、0.5拉脱维亚拉特、3波兰兹罗提、1.3保加利亚列弗、2830白俄罗斯卢布。白俄罗斯的钞票面值最大,在首都商店里买一个小面包需要近100卢布。餐厅菜品的单价通常为几千卢布,有的甚至价格为上万卢布。人们日常消费、吃饭购物随身携带厚厚一沓纸币,非常不方便。汇率根据形势波动频繁,大起大落,人们不敢储存卢布,就连警察受贿都不收卢布钞票。
    旧官僚体系在解体后的
    舒服日子里卷土重来
        白俄罗斯今天的种种贫困、落后、社会不公,根子在苏联解体时就埋下了。
        国家元首舒什克维奇实力弱小,没有多少从政经验,他甚至不是政治家。舒什克维奇的本职是无线电电子学的博士,长期从事科研和教学,兼任国企工厂的领导。舒什克维奇性格直率豪迈,不满苏联的高压政策,经常仗义执言,颇受知识分子的欢迎。1986年,他当选为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副校长。总体上,白俄罗斯服从体制,忠诚于莫斯科,不同于波兰、捷克等国。白俄罗斯没有一丝波动,苏联末期,建制派高官和国企干部仍大权在握。卢卡申科便是其中一员。此时的卢卡申科,还只是个政坛小角色。
        经济转轨初期阶段必然有阵痛,物价上涨,生产停顿。1992年,白俄罗斯GDP下降了9.6%,1993年下降有所放缓,仍然下降了7.6%,到1994年达到了12.6%。白俄罗斯出现大幅经济衰退,普通市民生活质量下跌,民怨丛生,反市场化情绪弥漫。同时,经济衰退又没严重到吃不饱饭的程度,民众安于现状,不想改革更加深入。
        1990年代初,前苏东阵营的多数国家陷入食物短缺,人们排起长队买面包。白俄罗斯则粮食供应充分,这个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质肥沃,雨水充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15%左右。在改天换地的苏联解体过程中,明斯克的市民照常享用牛奶、黄油和奶酪。对比其他国家,他们的日子算舒服的。
        这个大背景下,苏联系统留下的旧高官和国企干部卷土重来。旧势力反扑过程中,卢卡申科以火箭般的速度登上政治舞台。
    重工业底子上
    诞生独联体里最好的国家
        作为苏联体制内的一员,卢卡申科保留计划经济,减缓市场化转型,获得旧高官和国企干部的认可。又因为他作风清廉,民意支持率较高,自由派也不敢攻击他。
        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拒绝改革,阻止了市场化的潮流。政府特意把电视、报纸媒体收归国有,限制独立媒体的存在空间。宏观层面上,白俄罗斯沿袭了苏联的经济结构,军工业优先、民用工业靠后。家电等日用消费品的性价比很低,质量不如欧美产品,正常情况下当然没有销路市场。好在解体初期,很多人买不起好货,只能用廉价的次品凑合,白俄罗斯的商品还销往海外。
        俄罗斯消费市场存在一条鄙视链,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卖最好的欧美进口货,二三线城市卖白俄罗斯产品,农村和城市贫民窟卖本国低档伪劣货。1990年代,大多数俄罗斯人穿的是明斯克生产的服装,家里用的是明斯克生产的冰箱、空调电器。
        苏联时期,各国有明确的劳动分工:哈萨克斯坦生产棉花等农作物;波罗的海三国从事轻工业;白俄罗斯则生产钢铁和汽车,因此重工业发达,号称“总装配车间”。卢卡申科继续扶植国企重工业,保持以往的产量。2000年代初,白俄罗斯生产的客车占到独联体内产量的70%,拖拉机占到60%。
        在卢卡申科治理下,经济保持了低速但稳定的增长,号称“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他没有像苏联时期完全扼杀民营经济,允许私人企业在一定限度内发展,然后再对私企征重税,拿这部分钱投入到免费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国企员工从中受益。
        靠着私企税收和军火贸易利润,卢卡申科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大钱投入到公用事业。明斯克的生活成本很低,房租、水电、煤气和交通费用都有政府补贴。卢卡申科虽然政治上实行威权主义,经济上却相当左倾。
        未来,白俄罗斯是脱俄入欧还是原地踏步,前途未定。(据《凤凰周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