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职教员的当兵路

  • ■ 李昊龙

        经验出自实践,成长需要历练。近日,陆军工程大学军械士官学校组织文职教员到72集团军某红军旅当兵锻炼,力求进一步了解部队、培养责任意识、强化军事素质、增强执教能力。
        文职教员们走上了训练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打碎自己重塑自我、不断提高和进步的过程。让我们走近他们的跟训生活,一起感受酸甜苦咸。
        博士硕士,先做战士。我军历来有干部下连当兵、蹲班住连的传统。文职人员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中坚力量,在强军兴军历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为有效提高文职人员在岗任教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履行职责、服务部队,我校积极与承训部队协调筹划,围绕思想政治、共同课目、基本素养、日常管理等学习训练内容,组织文职教员们与战士同吃同住,一同训练,共同学习。在火热的军营中,感知基层、汲取营养、收获历练。
        承训单位72集团军某红军旅精心拟制培训方案,组织文职教员参加欢迎仪式,到旅营史馆参观,进行装备观摩,参加行政例会,并邀请每位教员为官兵授一堂课。
        来到红四连的文职教员敖建章在学习笔记中这样写道:“姓文先姓军,淬火炼真金。军营里的生活,让我体会到了部队荣誉感所带来的能量,也感受到了真正的兵味、杀气。通过旅里组织的为官兵授一堂课,让我发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专业知识应用方面,需要摒弃教、学、用分家的教学局面,更好地解决好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战需求,实现‘教为战’的教学目的。”
    早操篇
        早操是一日生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练薄弱科目的重要契机,也是开启一天工作学习的“头道小菜”。
        面对这道“硬核”的“小菜”,文职教员们调整作息,积极参训,根据自身薄弱课目,开展针对性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队列篇
        作为人民军队的新组成,科技兴军的新引擎,筑梦国防的新支撑,文职人员在军校中,是一道别致的风景线,文职人员的队列训练,是风景线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
        一身戎装,一声敬礼,把所有关于初秋的寒意,融化成最温暖的记忆;把所有关于懒散的眷恋,埋葬在震天响的口号声里。坚定专注的眼神,干净利落的动作,每一次队列训练,训的是意志与坚定,练的是军营独有的热血与魄力。
    战术篇
        40厘米,不过是一张办公椅的高度;80厘米,不过是一张办公桌的高度。但是对于战术课来说,这却决定着匍匐前进的姿势,对于头戴钢盔、身穿战斗着装、手持步枪的教员们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每次上战术课,都是一次与大地的“亲密接触”。
        在一次次的摸爬滚打之中,在一次次与地皮的较量中,打牢了扎实的战术基础,摔打了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锤炼了忠勇善战的顽强作风。
    体能篇
        体能不简单,军味融其间,体能是战场的入场券,也是战术战备等一系列军事课程的基础。军校的体能课,自然是与军事密不可分。这一段跟训经历,对于文职人员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体能的提升。
        体能不简单,意志当磨炼,体能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在于意志的磨炼,让教员们做到了曾经以为自己不会做、做不到、坚持不下来的事,让他们意识到,文职人员,同学员一样,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使命篇
        文职教员们走进新生集训的训练场,开启为期两月的跟训生活,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灵魂,坚定了理想。
        为贴实战教学,他们加钢淬火,日出日落,朝来夕往,为育军械精英,他们洪炉铸剑,以文助战,钢铁长城更添科技武装;以文化人,威武之师更具文化自信。
        逐梦强军始于兵之初,精武强能基于兵之始。深入基层的当兵锻炼让文职教员受益匪浅。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一次次的精神洗礼、一次次深刻反思,就像一次次的加钢淬火,让教员用真心融入官兵之中,悉心体悟一线实情,进一步掌握了部队日常训练的第一手资料,更加明晰了教学育人的努力方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