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称奇的军官“休假”

  •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埃及军队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别出心裁地导演了一场战术欺骗——令人称奇的军官“休假”。
        1973年10月6日晨6时,埃及最高司令部通电全军,宣布解除旷日持久的戒备状态,并允许半数以上的军官休假。消息传来,军官们欢呼雀跃,都盼望自己能获准早点休假回家,与久别的家人团聚,过上几天“和平”日子。
        8时,各部队按上级命令安排了一批军官休假。这些军官刮胡子,擦皮鞋,购买馈赠品,准备离队。正当他们就要启程时,都收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白色密封小纸卷,并受命:2小时后准时拆阅。
        10时,刚刚踏上休假旅途的军官们按指示准时打开小纸卷,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立即归队”的绝密命令。命令难违,军官们尽管有些扫兴,但都及时归队了。就这样,他们只享受了2个小时的路途“休假”。
        这一“休假”结束后仅数小时,第四次中东战争便突然开始了。埃及军队乘麻痹大意的以色列军队不备,一举突破苏伊士运河防线。

    保护飞机的“稻草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空军曾别出心裁地使用“稻草兵”,驱赶军用机场的飞鸟,保护飞机安全起降。
        “稻草兵”是在美国空军发生多起飞鸟撞机事故后产生的。1987年9月,一只鹈鹕在科罗拉多撞入美国战略空军最新最大的B-1B型轰炸机的关键部位,致使这架造价2亿美元的飞机当场坠毁,3名机组人员不幸身亡。同年,美国战术空军一架AC-130型特种作战飞机在赫尔伯特空军基地起飞时与17只鸽子相撞,飞机的一个翼缘被撞裂出4英寸宽的口子。在这之后,美国空军又一架运输机在佛罗里达进行低空飞行时遭到飞鸟的“袭击”。
        据美国空军官员说,每年都发生许多次程度不同的飞鸟撞机事故,其中60%发生在机场跑道附近,也就是说,这种事故多发生在飞机起飞或降落之时。为此,美国空军采取了许多代价昂贵的措施,包括使用加农炮驱赶飞鸟,但效果都不够明显,而且费人费力。为寻求廉价、方便而有效的措施,美国空军飞行安全机构经过研究决定使用“稻草兵”。
        所谓的“稻草兵”,只不过是比田野里的“稻草人”稍微复杂点罢了。它们是由废铁和稻草制做的,样子非常难看,皮包骨头,皱眉蹙额,金属条手指不断地发出“铛锒铛锒”的响声,把鸟吓得不敢接近机场跑道。“稻草兵”不仅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效果显著,而且“吃苦耐劳”,在各种天气下都始终如一地“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后来,美国空军在佛罗里达州赫尔伯特空军基地使用了6个“稻草兵”,并在其它基地推广使用。

    靠手电筒赢得的胜利

        人们都知道,手电筒是一种照明器材。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尤其是夜间战场,对包括手电筒在内的灯火,管制是十分严格的。稍有疏漏,行动就会被对方发现,引来对方的枪炮射击,于是灾难起于灯火。但是攻于心计的将士,也可以用包括手电筒在内的灯火引诱敌人,从而发现目标给予打击。
        1944年7月,苏联红军准备在利沃夫——桑多梅日地区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了不让德军发现主攻方向,苏军指挥部就制定了一个用手电筒诱惑敌人的计划,并且因此赢得了胜利。
        7月的一天,夏日的夜晚群星闪烁。苏军指挥部前,三十多个红军战士每人腰间挂着两支特大号手电筒,正等待着指挥官的接见。指挥官握着他们的手说:“小伙子们,你们的行动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部队的成败,一定要完成任务!”
        三十多个红军战士分成两个组,分别登上了十多辆重型运输车,向斯塔尼斯拉夫地区驶去,顺利地制造了一个机械化部队正利用夜暗向集中地域开进的假象。  
        德军前线指挥部的大部分将军以为:苏军从后方调来了众多的机械化精锐部队,而且有可能把主攻方向选在斯塔尼斯拉夫以东地区。于是最高司令官迅速将在利沃夫地区执行防御任务的一个坦克师和一个步兵师,调往斯塔尼斯拉夫方向,以增强主要防御方向的力量。德军的坦克师和步兵师火速赶往指定地点。  
        就在这时,苏军部署在利沃夫地区的几千门大小火炮一齐开了火,震天撼地,炮弹像暴雨般倾泻在德军阵地上。紧接着,几百辆坦克引导着步兵向德军前沿压了过去。零零星星地守卫在战壕里的德军士兵纷纷逃散。没多大功夫,苏军就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继而夺得了整个利沃夫——桑多梅日地域的胜利。
    诱“鸟”入笼

        1943年1月16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对德军第6集团军形成了围攻的态势,并占领了包围圈内德军的皮特姆尼克机场。
        皮特姆尼克机场是德军进行空中补给的重要基地,每天都有大批飞机从不同机场起飞,向这里紧急运送弹药、粮食、油料等作战物资,并把上万名在冰天雪地里奄奄一息的伤员运往后方。
        苏军夺取这个机场后,立即接管和控制了德军机场的照明和无线电导航设备,以巧妙的手段继续欺骗德国飞行员。由于机场电台被苏军控制,德军指挥机关对前线混战情况不明,不能把机场失守的情报通知给下属,一些分布在不同机场的运输机中队不知道机场已落入苏军手里,断续向这里实施紧急空运,他们冒着暴风雪穿过层层火网来到这个机场的上空,尽管见到机场跑道弹痕累累,着陆十分危险,但是为了挽救第6集团军官兵,飞行员还是鼓足勇气,一架接一架地强行着陆,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飞机刚刚着陆,还未等自己爬出机舱就当了苏军的俘虏。
        就这样,苏军没费一枪一弹,使几十架德国飞机成了“笼中之鸟”。
    高射炮打步兵

        高射炮打飞机,这是一般的常识。但是它并没有局限于“这一手”,在战史的长河中,也曾创造过打步兵的战绩。
        1940年6月10日,入侵法军的德军在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的带领下,与英军进行了一场激战。这一天,德军正在法国的索穆、纳赛河之间收拢部队,突然发现英军的一支摩托化部队从侧翼猛扑过来,企图乘德军部队尚未收拢之机,一举将其各个歼灭。
        当时,隆美尔身边的部队既没有地面火炮,也没有其它的重兵器,只有两个高炮连和两个侦察警卫分队。此时,如不能迅速地阻止英军的突袭,就很可能被英军切断部队合拢的通路,以至被英军分头歼灭。情况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面对这种情况,隆美尔急中生智,顿生一计。他一面命令师部侦察营立即占领有利地形,集中火力对突袭的英军进行猛烈的狙击,尽最大努力迟滞英军的前进速度;一面亲自指挥两个高炮连加速前进,抢占了一个三岔路口,迅速将两个高炮连就地展开。
        当英军摩托化部队到达一定距离时,隆美尔一声令下,所有高射炮一起降低炮口,对英军纵队进行直接瞄准射击。霎时,炮声轰轰,火光四起,一阵出其不意的炮击,打得英军昏头转向,被迫撤了回去。  
        隆美尔使用高射炮打步兵的反常战术,有效地遏止了英军突袭部队的行动,为德军大部队的行动赢得了时间。从此以后,人们对高射炮的性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它冲出了打飞机的单项任务的局限,被广泛运用于打步兵、打坦克等多种目标的战场上,使其成为了一种“一炮多用”的特殊武器。  
    危险的礼物

        1763年,英国殖民者企图占领加拿大,遇到当地印第安人的反抗。怎样才能以小的代价征服印第安人呢?丧心病狂的英国侵略者们想出一条毒计。  
        一天,他们派出使者,拉着几大车被子、衣服和手帕之类的生活用品,前去晋见印第安人的两名首领,转达英国人的问候和“好意”,馈赠了“礼物”。两名首领见印第安人衣不遮体,夜无御寒用物,便决定收下“礼物”。
        不久,奇怪的事儿发生了,很多印第安人相继得了一种怪病,先是发高烧,皮肤出现大量皮疹,然后转变为脓疱,不少人因病而死。这种怪病的流行使印第安人很快失去了战斗力。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英国殖民者送给印第安人的被子、衣服和手帕,原来是天花病人用过的,这些衣物沾染了天花病人皮肤粘膜排出的病毒,以致引起很多印第安人患上了天花病。
        但在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发生天花的真正原因,只知道天花患者用过的衣物能够传染这种疾病,于是英国人就用“传染性的物品”进行了一次听不见枪声的战争。(本版文章均据沈鹤翔《战海奇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